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 第9页 |
·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重视 | 第9-10页 |
·格鲁派寺院空间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对外部空间的研究 | 第12页 |
·对格鲁派寺院空间的研究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 第13页 |
·定义 | 第13-15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2. 格鲁派特点及寺院外部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17-25页 |
·格鲁派与佛教 | 第17-18页 |
·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18-24页 |
·自然因素 | 第19-20页 |
·文化因素 | 第20-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格鲁派寺院的选例论述 | 第25-43页 |
·格鲁派寺院的分布概述 | 第25-26页 |
·格鲁派寺院的选例 | 第26-28页 |
·格鲁派典型寺院外部空间形态概述 | 第28-37页 |
·包头五当召外部空间形态 | 第28-31页 |
·青海塔尔寺外部空间形态 | 第31-34页 |
·甘肃拉卜楞寺外部空间形态 | 第34-37页 |
·寺院外部空间形态比较 | 第37-41页 |
·三座寺院外部空间形态比较 | 第37-41页 |
·与汉传佛教寺院比较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 | 第43-73页 |
·格鲁派寺院外部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43页 |
·街巷要素 | 第43-50页 |
·街巷要素形态 | 第43-47页 |
·转经道 | 第47-49页 |
·街巷空间的尺度和比例 | 第49-50页 |
·边界要素 | 第50-54页 |
·边界空间构成 | 第50-51页 |
·寺院边界空间形态 | 第51-53页 |
·沿街界面形态 | 第53页 |
·边界空间的置换 | 第53-54页 |
·节点要素 | 第54-59页 |
·寺院入口空间的形成 | 第54-56页 |
·广场的形成 | 第56-59页 |
·寺院外部空间的构成 | 第59-66页 |
·集中与辐射 | 第59-62页 |
·均衡与统一 | 第62-64页 |
·层次与序列 | 第64-66页 |
·外部空间特征 | 第66-72页 |
·空间形态向心性 | 第66-67页 |
·神格空间高于人格空间 | 第67-68页 |
·建筑形态整体关联性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以五当召外部空间为例的应用研究 | 第73-81页 |
·项目的背景 | 第73-74页 |
·五当召与五当召风景名胜区的关系 | 第73页 |
·五当召建成环境的文化含义 | 第73-74页 |
·五当寺院前区的功能转型 | 第74页 |
·五当寺院前区的现存问题分析 | 第74-76页 |
·功能组织杂乱 | 第75页 |
·空间质量劣化 | 第75页 |
·生态环境脆弱 | 第75-76页 |
·干扰空间扩张无度 | 第76页 |
·设计策略 | 第76-77页 |
·设计详细阐述 | 第77-80页 |
·庙前区总体规划布局 | 第77-78页 |
·庙前区的空间序列 | 第78-79页 |
·庙前区道路设计 | 第79-80页 |
·庙前区建筑界面设计 | 第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发表文章 | 第86-87页 |
附录A | 第87-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