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火花线切割机增强功能算法的开发与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国外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内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的现状 | 第15-17页 |
| ·电火花线切割机的发展策略 | 第17-19页 |
| ·高速走丝线切割机的发展策略 | 第17-18页 |
| ·低速走丝线切割机的发展策略 | 第18-1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简介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原理、加工过程和工艺 | 第20-26页 |
|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原理 | 第20-21页 |
| ·电火花加工技术 | 第20页 |
| ·电火花加工技术的产生 | 第20页 |
|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加工过程 | 第21-22页 |
|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主要特点 | 第22-23页 |
|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及其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 ·线切割加工的工艺参数 | 第23页 |
| ·线切割加工的工艺指标 | 第23-24页 |
| ·线切割加工的工艺设计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数控系统软件设计 | 第26-36页 |
| ·插补算法 | 第26-30页 |
| ·主要插补算法 | 第26-27页 |
|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 | 第27-29页 |
| ·逐点比较法圆弧插补 | 第29-30页 |
| ·3B 指令 | 第30-32页 |
| ·3B 指令格式 | 第30-31页 |
| ·直线格式 | 第31页 |
| ·圆弧格式 | 第31-32页 |
| ·软件模块设计 | 第32-36页 |
| ·译码 | 第32-33页 |
| ·插补 | 第33-35页 |
| ·指令脉冲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轨迹跟踪 | 第36-44页 |
| ·概述 | 第36页 |
| ·确定工件的长度和宽度 | 第36-39页 |
| ·确定压缩比及图形在 LCD 上起点坐标 | 第39-40页 |
| ·坐标对应 | 第40-44页 |
| ·坐标对应原理 | 第40-41页 |
| ·计算临界值 | 第41-44页 |
| 第五章 增强功能算法 | 第44-61页 |
| ·旋转 | 第44-46页 |
| ·计算旋转后直线终点坐标、圆弧起点坐标 | 第44-45页 |
| ·计算旋转后直线、圆弧插补总步长 | 第45-46页 |
| ·对称 | 第46-47页 |
| ·关于 Y 轴对称 | 第46-47页 |
| ·关于 X 轴对称 | 第47页 |
| ·逆割 | 第47-48页 |
| ·锥度加工算法 | 第48-61页 |
| ·现有锥度算法概述 | 第49-50页 |
| ·圆弧和圆弧 | 第50-52页 |
| ·圆弧长度大于直线段长度 | 第52-53页 |
| ·直线段长度大于等于圆弧长度 | 第53-55页 |
| ·直线段和直线段 | 第55-56页 |
| ·算法实际应用及参数转换 | 第56-6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 ·总结 | 第61页 |
| ·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