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17页 |
| ·东北夏季低温的研究回顾 | 第13-16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 第14-15页 |
| ·极涡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 第15页 |
| ·NPO 位相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 第15-16页 |
| ·问题的提出与论文安排 | 第16-17页 |
| 第2章 数据与使用的处理方法 | 第17-28页 |
| ·数据 | 第17页 |
| ·使用的方法 | 第17-19页 |
| ·东北三省夏季极端低温天气事件的有关定义 | 第19-20页 |
| ·东北三省夏季极端低温季节事件和月事件的定义 | 第20-21页 |
| ·极端低温天气事件时间分布特征 | 第21-22页 |
| ·极端低温天气事件空间分布类型 | 第22-23页 |
| ·五类极端低温天气事件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23-28页 |
| 第3章 初夏极端低温天气事件的物理机制分析 | 第28-36页 |
| ·初夏极端低温事件的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活动情况 | 第28页 |
| ·东北三省初夏与夏季气温变化相关的空间分布 | 第28-29页 |
| ·东北三省初夏极端低温事件典型类型分析 | 第29-31页 |
| ·极端低温和典型高温天气事件的 Rossby 波能量频散 | 第31-33页 |
| ·对流层垂直剖面特征 | 第33-34页 |
| ·结论 | 第34-36页 |
| 第4章 东北三省极端低温月和极端低温季节事件 | 第36-49页 |
| ·极端低温季节事件的发生年份和分布特征 | 第36-41页 |
| ·发生极端低温月事件的大气环流特征 | 第41-45页 |
| ·发生极端低温月事件的海表温度演变特征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第5章 典型高温年和极端低温季节事件的对比分析 | 第49-54页 |
| ·典型冷、暖夏年份的选取 | 第49页 |
| ·典型冷、暖夏年环流和海温的异常特征对比 | 第49-52页 |
| ·500hPa 位势高度距平场特征对比 | 第49-51页 |
| ·海表温度距平场特征对比 | 第51-52页 |
| ·2009 年前冬和夏季环流场的特点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第6章 东北夏季低温多、少发年代际背景下典型低温年分析 | 第54-66页 |
| ·计算方案 | 第54-55页 |
| ·1964 和 1993 年东北区测站温度年代际变化背景 | 第55页 |
| ·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前期海气系统配置型 | 第55页 |
| ·海-气系统的季节演变特征 | 第55-58页 |
| ·500hPa 高度距平场 | 第55-57页 |
| ·海表温度距平 | 第57-58页 |
| ·大气谐波和低频振荡特征 | 第58-61页 |
| ·500hPa 高度超长波和长波活动 | 第58-60页 |
| ·500hPa 涡度 30-60 天低频振荡 | 第60-61页 |
| ·Rossby 波与夏季偶极子形势异常 | 第61-63页 |
| ·1964 和 1993 年春季太平洋极涡面积年代际变化背 | 第63-6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 第7章 主要工作 | 第66-68页 |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 ·未来工作建议与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