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水质评价论文

浅层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物自然衰减评价与预测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地下水水质评价第14-17页
     ·自然衰减第17-19页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研究内容第19页
     ·研究目的第19页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手段第19-21页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实验方案第21-28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1-24页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第21-22页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第22-23页
     ·污染场地概况第23-24页
   ·污染场地监测网布置第24-26页
     ·监测井布置方案第24-25页
     ·监测井的结构第25页
     ·污染场地监测井设置第25-26页
   ·采样、测试和分析方法第26-28页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第26-27页
     ·样品的分析测定第27-28页
第3章 污染场地地下水水质评价第28-53页
   ·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第28-29页
   ·污染场地地下水化学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第29-34页
   ·研究区域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第34-40页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第34页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34-37页
     ·主成分分析法第37-38页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第38-40页
   ·评价结果第40-50页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结果第40-42页
     ·模糊综合指数法结果第42-45页
     ·主成分分析法结果第45-49页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第49-50页
   ·小结第50-53页
第4章 地下水石油污染特征及自然衰减过程第53-62页
   ·石油污染特征第54-56页
     ·石油污染晕时空变化第54-55页
     ·石油污染浓度时空变化第55-56页
   ·自然衰减过程分析第56-61页
     ·石油烃的迁移过程第56-57页
     ·石油烃的相转化过程第57-58页
     ·生物降解过程第58-61页
       ·硫酸盐还原菌与 TPH 之间关系第59-60页
       ·硫酸盐还原菌与环境和营养影响之间的关系第60-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石油烃迁移转化模拟预测第62-79页
   ·概念模型第62-66页
     ·地下水水流概念模型第62-64页
       ·模拟区的范围第62-63页
       ·模拟含水层第63页
       ·边界条件第63-64页
       ·源汇项第64页
     ·溶质运移模型的概念模型第64-66页
       ·边界条件第64-65页
       ·污染源的定义第65页
       ·反应体系第65-66页
   ·数值模拟第66-70页
     ·数学模型的控制方程第66-68页
       ·地下水水流数值方程第66页
       ·溶质迁移转化数值方程第66-67页
       ·吸附数值方程第67-68页
       ·生物降解方程第68页
       ·反应-迁移耦合模型第68页
     ·数值模型的离散第68-69页
     ·参数初始值测定第69-70页
     ·地下水流模型源汇项的处理第70页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第70-75页
     ·模型识别第71-73页
     ·模型的验证第73-75页
   ·场地 TPH 污染变化预测第75-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79-81页
   ·结论第79-80页
   ·建议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消解法—快速测定TSP大气颗粒物中的铅含量
下一篇:冻融作用下外源有机质对东北耕地土壤中重金属Pb和Cd赋存形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