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 针刺疗法 | 第11-12页 |
2 灸法 | 第12-13页 |
3 穴位注射 | 第13-14页 |
4 其他疗法 | 第14-16页 |
5 小结与展望 | 第16-18页 |
临床研究 | 第18-2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8页 |
2 诊断标准 | 第18-20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发作期 | 第18-19页 |
·缓解期 | 第19页 |
·哮喘症状评分标准 | 第19-20页 |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排除标准 | 第20页 |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分组方法 | 第20页 |
·治疗方法 | 第20-21页 |
·降气平喘针法组(30 例) | 第20-21页 |
·邵氏三穴五针组(30 例) | 第21页 |
·安慰针刺组(30 例) | 第21页 |
·西药组(30 例) | 第21页 |
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1页 |
5 数据统计学处理 | 第21-22页 |
6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治疗前四组间年龄、病程、症状积分、嗜酸性粒细胞比率的均衡性分析 | 第22页 |
·治疗前后四组症状积分比较分析 | 第22页 |
·治疗后四组症状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治疗前后四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比较分析 | 第23页 |
·治疗前后四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比较分析 | 第23-24页 |
·治疗前后四组总有效率的分析 | 第24-25页 |
病案举例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32页 |
1 中医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6-27页 |
2 西医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 | 第27-29页 |
·病理 | 第27-28页 |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 第28-29页 |
·症状 | 第28页 |
·体征 | 第28页 |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第28页 |
·肺功能检查 | 第28页 |
·血气分析 | 第28页 |
·胸部 X 线检查 | 第28-29页 |
·特异性过敏原的检测 | 第29页 |
·西药疗法 | 第29页 |
·发作期治疗 | 第29页 |
·哮喘持续状态疗法 | 第29页 |
·缓解期治疗 | 第29页 |
3 针灸治疗哮喘的机理 | 第29-30页 |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第29-30页 |
·改善肺通气功能 | 第30页 |
·拮抗炎症介质 | 第30页 |
·调节环核苷酸水平 | 第30页 |
·对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影响 | 第30页 |
4 降气平喘针法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 第30-31页 |
5 临床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