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与系统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公路泥石流的特点 | 第11-12页 |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公路泥石流形成机理及成灾特征研究 | 第17-32页 |
·引言 | 第17页 |
·影响公路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17-19页 |
·地质因素 | 第17-18页 |
·地形、地貌因素 | 第18页 |
·河沟因素 | 第18页 |
·水文、气象因素 | 第18-19页 |
·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19页 |
·公路泥石流的活动特征 | 第19-21页 |
·公路泥石流的冲淤特征 | 第19-20页 |
·公路泥石流的堆积特征 | 第20-21页 |
·公路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 | 第21-25页 |
·水动力模式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 | 第22页 |
·土动力模式泥石流形成机理分析 | 第22-25页 |
·泥石流的成灾方式 | 第25-27页 |
·沿程冲刷 | 第25页 |
·冲击 | 第25-26页 |
·堆积 | 第26-27页 |
·泥石流对公路的破坏性 | 第27-31页 |
·公路与泥石流沟的组合关系 | 第28-29页 |
·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方式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体系建立 | 第32-51页 |
·引言 | 第32页 |
·评价指标总体原则 | 第32-33页 |
·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 | 第32页 |
·规范性和可比性原则 | 第32-33页 |
·主导因素原则 | 第33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41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思路 | 第34页 |
·评价指标等级的划分 | 第34-35页 |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优化 | 第35-38页 |
·评价指标的规范化处理及量化分级 | 第38-41页 |
·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6页 |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 | 第42-43页 |
·基于改进的AHP 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43-46页 |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可拓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确定待评区域危险性等级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系统 | 第51-63页 |
·引言 | 第51页 |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系统设计 | 第51-53页 |
·系统开发设计目标 | 第51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第52页 |
·系统结构模块分析与设计 | 第52-53页 |
·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系统实现 | 第53-62页 |
·系统运动环境 | 第53-54页 |
·系统主要模块 | 第54-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美姑河牛牛坝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63-76页 |
·引言 | 第63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63-64页 |
·美姑河牛牛坝公路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因素 | 第64-66页 |
·地质因素 | 第65页 |
·地形、地貌因素 | 第65页 |
·河沟因素 | 第65页 |
·水文、气象因素 | 第65-66页 |
·地质构造及地震 | 第66页 |
·牛牛坝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66-72页 |
·评价因子及危险性等级的确定 | 第66-67页 |
·美姑河牛牛坝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 第67-72页 |
·牛牛坝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系统 | 第72-75页 |
·评价指标的重要排序 | 第72-73页 |
·权重计算 | 第73-74页 |
·美姑河牛牛坝公路泥石流等级评定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 第76-77页 |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