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5页 |
1 绪论 | 第15-29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8-26页 |
·场地非线性特性的研究 | 第18-20页 |
·场地非线性反应分析土动力本构模型的研究 | 第20-23页 |
·场地非线性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23-24页 |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24-2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基础 | 第29-59页 |
·地面运动参数 | 第29-34页 |
·地震动峰值 | 第30页 |
·地震动持续时间 | 第30-31页 |
·地震动周期 | 第31-32页 |
·反应谱 | 第32-34页 |
·输入地震动的确定 | 第34-37页 |
·露头基岩地震动与基底地震动 | 第34页 |
·刚性基底与弹性基底 | 第34-35页 |
·传递函数 | 第35-37页 |
·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 | 第37-41页 |
·自由面对地震波的反射作用 | 第37页 |
·半空间上均质土层的放大作用 | 第37-39页 |
·地震作用下的土层放大函数 | 第39-41页 |
·场地确定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41-46页 |
·频域分析 | 第41-43页 |
·时域分析 | 第43-46页 |
·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的比较 | 第46页 |
·时域分析中的阻尼矩阵 | 第46-52页 |
·简化Rayleigh 阻尼矩阵 | 第47-48页 |
·Rayleigh 阻尼矩阵 | 第48-50页 |
·扩展Rayleigh 阻尼矩阵 | 第50-52页 |
·场地反应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52-57页 |
·等效线性化方法 | 第52-54页 |
·非线性方法 | 第54-56页 |
·等效线性方法与非线性方法的对比 | 第56-57页 |
·本章总结 | 第57-59页 |
3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双曲正切非线性本构模型 | 第59-95页 |
·引言 | 第59-67页 |
·应力应变曲线的构造方法 | 第59-61页 |
·几种常用的土动力非线性本构模型 | 第61-63页 |
·我国学者对不同非线性本构模型的改进 | 第63-67页 |
·基于双曲正切函数的土动力非线性本构模型 | 第67-72页 |
·本构模型的构造原则 | 第67页 |
·双曲正切函数及其性质 | 第67-68页 |
·骨架曲线的构造 | 第68-69页 |
·滞回曲线的构造 | 第69-71页 |
·土体非线性双曲正切本构模型(NHT 模型) | 第71-72页 |
·土动力非线性双曲正切本构模型的特性 | 第72-79页 |
·NHT 模型的滞回耗能特性 | 第72-73页 |
·NHT 模型的动剪切模量比 | 第73-75页 |
·NHT 模型的动剪模量比衰减曲线 | 第75-77页 |
·现场测试动剪模量比衰减曲线与NHT 模型拟合值的对比 | 第77-79页 |
·双曲正切非线性本构模型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 | 第79-92页 |
·计算模型基本假定及运动方程 | 第80-81页 |
·求解动力方程的直接积分法 | 第81-82页 |
·基于NHT 模型的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 | 第82-83页 |
·基于NHT 模型的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的验证 | 第83-89页 |
·基于NHT 模型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第89-92页 |
·本章总结 | 第92-95页 |
4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不同数值程序比较 | 第95-127页 |
·引言 | 第95-10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5-96页 |
·数据资源 | 第96-97页 |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程序简介 | 第97-102页 |
·不同基岩类型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第102-110页 |
·计算分析模型及输入地震动 | 第102-104页 |
·刚性基底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第104-107页 |
·弹性基底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不同Rayleigh 阻尼矩阵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第110-125页 |
·计算分析模型及输入地震动 | 第110-112页 |
·基于双振型控制频率的Rayleigh 阻尼的地震反应 | 第112-116页 |
·基于简化Rayleigh 阻尼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116-122页 |
·DMOD2000 程序的验证分析 | 第122-125页 |
·小结 | 第125页 |
·本章总结 | 第125-127页 |
5 意大利剪切波速度逆向分布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127-147页 |
·引言 | 第127-128页 |
·意大利历史古迹中心的场地描述 | 第128-130页 |
·Bisaccia 场地条件概况 | 第128-129页 |
·Orvieto 场地条件概况 | 第129-130页 |
·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和输入地震动 | 第130-13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30-134页 |
·输入地震动的选取 | 第134-136页 |
·地震反应分析 | 第136-145页 |
·概述 | 第136页 |
·不同土层厚度对地表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土层厚度对土层峰值加速度和剪应变幅值的影响 | 第139-143页 |
·地表加速度放大系数平均值的分布规律 | 第143-145页 |
·本章总结 | 第145-14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147-149页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7-148页 |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1页 |
附录 | 第161-162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1-162页 |
B 英文论文副本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