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21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12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现状与评价 | 第13-17页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 目前研究的局限与趋势 | 第16-17页 |
三、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7-21页 |
(一) 研究的内容 | 第17-19页 |
(二) 研究的思路 | 第19页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学理阐释 | 第21-38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概念界定与意义空间 | 第21-2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涵界定 | 第21-2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意义空间 | 第23-28页 |
二、大众传播思维路径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 第28-32页 |
(一) 传播主体的大众化 | 第28-29页 |
(二) 传播对象的多质化 | 第29-30页 |
(三) 传播内容的通俗化 | 第30页 |
(四)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 第30-32页 |
三、文化哲学思维路径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 第32-38页 |
(一) 立足生活世界的现实根基 | 第32-34页 |
(二) 激发受众情感的心理认同 | 第34-35页 |
(三) 注重主体精神的实践理路 | 第35页 |
(四) 追求交往理性的认识融通 | 第35-38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回顾 | 第38-57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范式演变 | 第38-45页 |
(一) 启蒙化的解释范式 | 第38-40页 |
(二) 民族化的本土范式 | 第40-42页 |
(三) 中国化的创新范式 | 第42-44页 |
(四) 大众化的人本范式 | 第44-45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逻辑 | 第45-51页 |
(一) 从静态的理论传播转向鲜活的实践应用 | 第45-47页 |
(二) 从封闭的传播空间走向开放的传播视野 | 第47-49页 |
(三) 从工具的目标维度导向人本的价值关怀 | 第49-51页 |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成功经验 | 第51-57页 |
(一) 关注民生的传播取向 | 第51-52页 |
(二) 自由探讨的传播环境 | 第52-53页 |
(三) 坚定信念的传播主体 | 第53-54页 |
(四) 常识政治的传播话语 | 第54-55页 |
(五) 多元渗透的传播方式 | 第55-57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审视 | 第57-77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 第57-64页 |
(一) 精神诉求的困境:理想化与世俗化的矛盾 | 第57-59页 |
(二) 实践方式的困境:精英化与草根化的矛盾 | 第59-61页 |
(三) 传媒整合的困境:碎片化与统一化的矛盾 | 第61-62页 |
(四) 话语转换的困境:外来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 第62-64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问题根源 | 第64-77页 |
(一) 传播主体的“僭越”与受众的“遗忘” | 第64-71页 |
(二) 文本魅力的“衰微”与阅读的“失真” | 第71-74页 |
(三) 理论解读的“局限”与现实的“消解” | 第74-77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结构优化 | 第77-12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结构的构成要素 | 第77-10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体 | 第77-8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 | 第82-87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载体 | 第87-98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环境 | 第98-102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结构的要素运行 | 第102-11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结构要素运行的过程 | 第103-10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结构要素运行的特征 | 第105-107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结构要素运行的矛盾 | 第107-113页 |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结构的优化策略 | 第113-12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结构的理想预设 | 第113-11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结构优化的原则 | 第118-120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结构优化的方法 | 第120-125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式选择 | 第125-14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思维方式 | 第125-132页 |
(一) 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 | 第125-128页 |
(二) 价值理性的思维方式 | 第128-130页 |
(三) 交往理性的思维方式 | 第130-132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法应用 | 第132-13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显性方法 | 第133-13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隐性方法 | 第135-137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对话方法 | 第137-138页 |
三、思维方式和方法应用的合理性建构 | 第138-142页 |
(一) 思维方式的逻辑基点是人的存在方式 | 第138-139页 |
(二) 思维方式的转换引起方法应用的变革 | 第139-140页 |
(三) 方法应用的困境要求思维方式的转换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制探寻 | 第142-166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话语转换机制 | 第142-15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转换的原则 | 第142-143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转换的维度 | 第143-14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转换的方式 | 第148-151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长效工作机制 | 第151-16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队伍建设 | 第151-15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社会政策 | 第155-15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媒介控制 | 第158-162页 |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评价机制 | 第162-16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价的主体 | 第16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价的标准 | 第162-16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评价的反馈 | 第164-166页 |
结语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5页 |
后记 | 第175-17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