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11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页 |
·研究方法、对象、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体育公共服务 | 第16-17页 |
·非营利体育组织 | 第17-18页 |
·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 | 第18-20页 |
2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现状与困难 | 第20-22页 |
·体育场地设施 | 第20页 |
·体育社团 | 第20页 |
·社会体育指导员 | 第20-22页 |
3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4 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30页 |
·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4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4页 |
·治理理论 | 第24-25页 |
·从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压力分析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可行性 | 第25页 |
·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现实压力 | 第25页 |
·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经济推动力 | 第25页 |
·公众对于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压力 | 第25页 |
·从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现条件分析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的管理者——政府 | 第25-26页 |
·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践行者——私人部门 | 第26页 |
·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补充者——非营利体育组织 | 第26-27页 |
·在其他领域的实践分析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可行性 | 第27-29页 |
·竞技体育领域 | 第27页 |
·医疗卫生领域 | 第27-28页 |
·环卫领域 | 第28页 |
·其他行业 | 第28-29页 |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的尝试 | 第29-30页 |
·安徽省的实践 | 第29页 |
·青岛市的实践 | 第29-30页 |
5 “武汉市渡江节”和“世界行走日”案例分析 | 第30-42页 |
·概况 | 第30-31页 |
·“武汉市渡江节” | 第30页 |
·“世界行走日” | 第30-31页 |
·“武汉市渡江节”和“世界行走日”引入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分析 | 第31-32页 |
·政府组织 | 第31页 |
·非营利体育组织 | 第31页 |
·决策力 | 第31页 |
·市场化模式的选择 | 第31页 |
·资金来源、使用与支付 | 第31-32页 |
·监督、评估机制 | 第32页 |
·“武汉市渡江节”和“世界行走日”市场化的效果和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效果 | 第32-33页 |
·存在问题 | 第33页 |
·带给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的启示 | 第33-42页 |
·根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理论体系建设 | 第33-34页 |
·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要跟上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步伐 | 第34-35页 |
·进行绩效管理,建立一套适合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的量化指标 | 第35-36页 |
·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是“有限的引入市场机制” | 第36-37页 |
·正确处理政府、非营利体育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 第37-38页 |
·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入市场机制 | 第38-42页 |
6 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设想 | 第42-44页 |
·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的原则 | 第42-43页 |
·平等原则 | 第42页 |
·服务原则 | 第42页 |
·多中心的原则 | 第42-43页 |
·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政策、制度设想 | 第43页 |
·研究制定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发展规划 | 第43页 |
·研究制定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法规和规章 | 第43页 |
·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绩效考核体系 | 第43页 |
·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操作程序设想 | 第43-44页 |
7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