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20页 |
一、史料及文献 | 第13-15页 |
(一) 有关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民族宗教政策的史料及文献 | 第13-14页 |
(二) 政府档案史料 | 第14页 |
(三) 史料汇编 | 第14-15页 |
(四) 著作 | 第15页 |
(五) 游记 | 第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特色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新疆概况和杨增新上台执政 | 第20-24页 |
一、新疆概况 | 第20页 |
二、杨增新生平 | 第20-21页 |
三、杨增新上台执政 | 第21-22页 |
四、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的民族政策 | 第24-30页 |
一、羁糜与牵制政策 | 第24-25页 |
二、对各民族区别对待 | 第25-27页 |
三、愚民政策 | 第27-28页 |
四、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杨增新主政时期的宗教政策 | 第30-40页 |
一、充分利用伊斯兰教的影响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 第30-31页 |
(一) 对少数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优待、拉拢和利用 | 第30-31页 |
二、利用阿旬的影响力来维持统治秩序 | 第31-32页 |
(一) 责令各地官吏不得无故更换和侮辱阿旬,更不能“蔑视回教” | 第31页 |
(二) 通过各寺坊的宗教人士来统治和管理穆斯林民众 | 第31-32页 |
(三) 利用阿旬协助各地方官处理穆斯林中的民事和刑事案件 | 第32页 |
三、对各族穆斯林实行分化牵制 | 第32-34页 |
(一) 通过控制和利用部分穆斯林来统治新疆的多数居民 | 第32-33页 |
(二) 制造民族矛盾和利用新疆各族穆斯林内部分歧从中得利 | 第33页 |
(三) 利用各穆斯林教派之间的矛盾铲除异己 | 第33-34页 |
四、采取多种措施限制伊斯兰教活动 | 第34-36页 |
(一) 只允许穆斯林教徒民在公办的清真寺里礼拜,不准“私设道堂”和“在 家聚徒念经” | 第34-35页 |
(二) 不准教民念《古兰经》、《圣训》以外的“经典” | 第35页 |
(三) 不准阿訇、毛拉跨地区跨省传经布道 | 第35页 |
(四) 严格限制新疆穆斯林到麦加朝觐的人数 | 第35-36页 |
(五) 不准伊斯兰教“私立门户”‘,“另立教派” | 第36页 |
五、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潮采取防范遏制措施 | 第36-38页 |
(一) 清查外籍人员情况,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置 | 第37页 |
(二) 禁止外籍人员在新疆私设学校,或充当教习 | 第37页 |
(三) 查禁外籍人员充当清真寺阿訇 | 第37-38页 |
(四) 对勾引外国人蛊惑宣传“双泛”思潮的中国人员采取制裁 | 第38页 |
六、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民族宗教政策的得失 | 第40-45页 |
一、杨增新主政新疆时期民族宗教的得失 | 第40-41页 |
二、杨增新能够主政新疆十七年的原因 | 第41-42页 |
三、对杨增新的评价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杨增新民族宗教政策研究的现代启示 | 第45-49页 |
一、民族政策的现代启示 | 第45-46页 |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民族政策 | 第45页 |
(二) 坚持尊重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 | 第45页 |
(三) 坚持着眼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 第45-46页 |
(四) 坚持处理好民族问题与其它问题之间的关系 | 第46页 |
二、宗教政策的现代启示 | 第46-49页 |
(一) 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是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 | 第46页 |
(二) 在制定宗教政策时必须广泛征求和采纳信教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 第46-47页 |
(三) 用暴力手段打压信教群众及宗教来解决宗教问题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 第47页 |
(四) 各级政府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 第47页 |
(五) 各级政府应当努力营建一种宽容的多元宗教社会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