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9-27页 |
1.1钌(Ⅱ)配合物概述 | 第9页 |
1.2荧光/磷光分子探针概述 | 第9-14页 |
1.2.1荧光/磷光探针的组成及设计原理 | 第10-12页 |
1.2.2荧光/磷光探针的响应机制 | 第12-14页 |
1.3电致化学发光概述 | 第14-16页 |
1.4钌(Ⅱ)配合物的的结构、性质及应用 | 第16-26页 |
1.4.1钌(Ⅱ)配合物的结构 | 第16-17页 |
1.4.2钌(Ⅱ)配合物的性质 | 第17页 |
1.4.3钌(Ⅱ)配合物在光致发光上的检测应用 | 第17-23页 |
1.4.4钌(Ⅱ)配合物在电致发光上的检测应用 | 第23-26页 |
1.5本论文的选题及主要工作 | 第26-27页 |
第二章多吡啶Ru(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组装体磷光探针在多巴胺检测中的应用 | 第27-41页 |
2.1引言 | 第27-28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2.2.1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2.2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2.3Ru-CIP配合物的合成 | 第29-31页 |
2.2.4磷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31页 |
2.2.5制备高发光组件Ru-CIP-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磷光探针 | 第31页 |
2.2.6磷光探针Ru-CIP-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检测多巴胺的条件 | 第31页 |
2.2.7实验测试方法 | 第31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2.3.1Ru-CIP在水溶液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和磷光发射光谱 | 第31-32页 |
2.3.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浓度的优化 | 第32-33页 |
2.3.3pH对检测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4Ru-CIP-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磷光探针检测多巴胺 | 第35-36页 |
2.3.5猝灭机理的研究 | 第36-38页 |
2.3.6检测多巴胺的选择性实验 | 第38-39页 |
2.3.7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第39-40页 |
2.4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多吡啶Ru(Ⅱ)配合物磷光探针在苏丹红Ⅰ检测中的应用 | 第41-49页 |
3.1引言 | 第41-42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3.2.1实验试剂 | 第42页 |
3.2.2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3苏丹红Ⅰ检测的步骤 | 第42-43页 |
3.2.4辣椒样品的处理 | 第43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3.3.1最佳Ru-CIP检测浓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3.3.2Ru-CIP测定苏丹红Ⅰ | 第44页 |
3.3.3猝灭机理的研究 | 第44-46页 |
3.3.4抗干扰实验 | 第46-47页 |
3.3.5实际样品分析 | 第47-48页 |
3.3.6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第48页 |
3.4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多吡啶钌(Ⅱ)配合物作为高灵敏磷光探针在Cu2+检测和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第49-65页 |
4.1引言 | 第49-50页 |
4.2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4.2.1实验试剂 | 第50页 |
4.2.2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4.2.3RuL的合成 | 第51-52页 |
4.2.4RuL磷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52-53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4.3.1RuL的光物理性质表征 | 第53-54页 |
4.3.2RuL浓度的优化 | 第54页 |
4.3.3缓冲溶液pH对RuL发光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4RuL与Cu2+的化学计量比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 第55页 |
4.3.5Cu2+的检测 | 第55-56页 |
4.3.6选择性实验 | 第56-57页 |
4.3.7稳定性实验 | 第57页 |
4.3.8检测Cu2+的机理 | 第57-60页 |
4.3.9分析实际样品 | 第60-62页 |
4.3.10RuL探针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第62-63页 |
4.3.11RuL探针在活细胞中的应用 | 第63-64页 |
4.4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RuL-TPrA体系电致化学发光检测Cu2+的研究 | 第65-73页 |
5.1引言 | 第65页 |
5.2 | 第65-66页 |
5.2.1实验试剂 | 第65页 |
5.2.2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65-66页 |
5.2.3实验方法 | 第66页 |
5.3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5.3.1RuL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和磷光性质 | 第66-67页 |
5.3.2RuL的电化学及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研究 | 第67-68页 |
5.3.3测定的pH值与RuL浓度的选择 | 第68页 |
5.3.4RuL-TPrA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及对Cu2+的检测 | 第68-69页 |
5.3.5检测机理的研究 | 第69-70页 |
5.3.6体系的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 | 第70页 |
5.3.7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70-71页 |
5.3.8该方法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第71-72页 |
5.3.9方法准确度实验 | 第72页 |
5.4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8页 |
附录 | 第88-9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