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成果 | 第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3页 |
| ·研究区位置 | 第17-18页 |
| ·自然地理 | 第18页 |
| ·气象水文 | 第18-20页 |
| ·研究区植被概况 | 第20页 |
| ·社会经济 | 第20-21页 |
| ·采煤塌陷现状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 ·样品采集 | 第23-27页 |
| ·地裂缝研究区 | 第23-24页 |
| ·坡面研究区 | 第24-25页 |
| ·小型塌陷盆地塌陷坑研究区 | 第25-26页 |
| ·不同塌陷年限研究区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测试项目 | 第27页 |
| ·测试方法 | 第27页 |
| ·植被调查方法 | 第27-28页 |
| ·植被调查 | 第28页 |
| ·根系调查 | 第28页 |
| ·植物养分含量比较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4章 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 | 第29-40页 |
| ·塌陷区土壤的赋存状态 | 第29-31页 |
| ·塌陷区典型土壤的物理性质 | 第30页 |
| ·塌陷区典型土壤养分现状 | 第30-31页 |
| ·塌陷坡面对养分流失的加强效应 | 第31-32页 |
| ·地裂缝土壤养分变异规律 | 第32-35页 |
| ·地裂缝发育带土壤耕层养分流失的特点 | 第32-33页 |
| ·地裂缝发育带土壤养分垂向变异规律 | 第33-35页 |
| ·塌陷坑土壤养分变异规律 | 第35-39页 |
| ·塌陷坑耕层土壤养分变异规律 | 第35-37页 |
| ·塌陷坑植被根系范围内土壤养分垂向变异规律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时间变异规律 | 第40-44页 |
| ·土壤迟效养分变异规律 | 第40-41页 |
| ·土壤速效养分变异规律 | 第41-42页 |
| ·土壤缓冲能力变异规律 | 第42页 |
| ·植被对土壤养分的表聚作用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6章 采煤塌陷区土壤养分循环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4-59页 |
| ·矿井范围内塌陷区与未开塌陷区植被差异特点分析 | 第44-54页 |
| ·大柳塔矿区植被差异特点分析 | 第45-49页 |
| ·活鸡兔矿区植被差异特点分析 | 第49-54页 |
| ·矿区内植物根系分布特点 | 第54-57页 |
| ·矿井范围内塌陷区与未塌陷区植被养分吸收量分析 | 第57-58页 |
| ·塌陷条件下植被-养分-水分相互作用的模式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和认识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 第65-71页 |
| 附录1 大柳塔矿区植被群落调查表 | 第65-68页 |
| 附录2 活鸡兔矿区植被群落调查表 | 第68-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 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