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及基本思路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库岸滑坡涌浪特征 | 第21-34页 |
·库岸滑坡的变形及破坏 | 第21-23页 |
·库岸滑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库岸滑坡运动特征 | 第22-23页 |
·滑坡速度计算方法 | 第23-27页 |
·美国土木工程协会推荐滑坡速度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运动方程法 | 第25-26页 |
·对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推荐公式及运动方程法的改进 | 第26-27页 |
·库岸滑坡涌浪特点 | 第27-34页 |
·波的分类 | 第27-30页 |
·波的变形和破坏 | 第30-32页 |
·滑坡涌浪的物理性质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滑坡涌浪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55页 |
·E.NODA方法 | 第34-36页 |
·潘家铮方法 | 第36-41页 |
·最大涌浪高度计算 | 第36-39页 |
·传播浪高度计算 | 第39-40页 |
·爬坡浪高度估算 | 第40-41页 |
·国外学者模型试验公式 | 第41-43页 |
·J.W.Kamphis和R.J.Bowering方法 | 第41-42页 |
·R.L.Slingerland和B.Volght方法 | 第42页 |
·H.M.Frtiz方法 | 第42页 |
·B.Ataie-Ashtiani方法 | 第42-43页 |
·涌浪现有计算方法特点总结及修正 | 第43-45页 |
·E.Noda、潘家铮方法特点总结 | 第43-44页 |
·国外模型试验公式特点总结 | 第44页 |
·潘家铮方法的修正 | 第44-45页 |
·涌浪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45-55页 |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46页 |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及特点 | 第46-49页 |
·基于正交试验的敏感性分析 | 第49-55页 |
第四章 滑坡涌浪的物理模型试验 | 第55-78页 |
·模型试验相似准则 | 第55-60页 |
·相似现象 | 第55-56页 |
·相似理论 | 第56-58页 |
·流动的相似条件 | 第58-60页 |
·模型设计 | 第60-63页 |
·河道模型 | 第60-63页 |
·滑坡体模型 | 第63页 |
·试验控制系统 | 第63-64页 |
·试验测量系统 | 第64-67页 |
·最大涌浪高度测定 | 第64-66页 |
·沿程传播浪高度测量 | 第66-67页 |
·试验步骤 | 第67页 |
·试验方案与结果分析 | 第67-78页 |
·涌浪形成过程分析 | 第68-71页 |
·关于涌浪高度的几点讨论 | 第71-73页 |
·最大涌浪高度测量值及各理论计算方法特点分析 | 第73-75页 |
·涌浪传播规律分析 | 第75-78页 |
第五章 大堰塘滑坡涌浪计算 | 第78-88页 |
·大堰塘滑坡概述 | 第78-82页 |
·大堰塘滑坡工程地质概况 | 第78-79页 |
·大堰塘滑坡宏观变形 | 第79-80页 |
·大堰塘形成机理 | 第80-81页 |
·大堰塘滑坡涌浪调查 | 第81-82页 |
·大堰塘滑坡速度计算 | 第82-85页 |
·大堰塘滑坡涌浪计算 | 第85-88页 |
·最大涌浪高度计算 | 第85-86页 |
·传播浪及爬坡浪高度计算 | 第86-8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8-91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