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课题缘起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第11-13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的方法、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协同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策略与方法 | 第14-22页 |
·协同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14页 |
·新陈代谢理论与共生思想 | 第14-15页 |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5页 |
·拼贴城市理论 | 第15-16页 |
·协同的目标与原则 | 第16-17页 |
·协同的目标 | 第16页 |
·协同的原则 | 第16-17页 |
·协同的原理 | 第17-19页 |
·内、外力的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物质的代谢与补给 | 第18-19页 |
·协同的策略 | 第19-20页 |
·更新策略 | 第19页 |
·整合策略 | 第19-20页 |
·共享策略 | 第20页 |
·协同的具体方法 | 第20-21页 |
·重构:基于结构的组合 | 第20页 |
·调整:基于需求的改良 | 第20-21页 |
·置换:基于功能的互换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古、新镇区间关系与协同发展现状 | 第22-28页 |
·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24页 |
·关系中的矛盾与成因 | 第24-25页 |
·协同发展的类型与现状 | 第25-27页 |
·空间协同的类型与现状 | 第25-26页 |
·产业协同的类型与现状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上梅镇案例的背景、现状与评析 | 第28-46页 |
·案例背景 | 第28-32页 |
·区位与沿革 | 第28-30页 |
·协同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 第30-32页 |
·现状与评析 | 第32-45页 |
·整体风貌不协调 | 第32-33页 |
·商业空间布置不均衡 | 第33-35页 |
·土地利用程度低 | 第35-38页 |
·缺乏公共空间 | 第38-41页 |
·住区环境差 | 第41页 |
·人群阶层化倾向 | 第41-44页 |
·基础与服务设施陈旧、不完善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上梅镇案例的协同规划设计对策研究 | 第46-68页 |
·更新对策 | 第46-51页 |
·更新的模式 | 第46-47页 |
·建筑更新:技术与设计的对话 | 第47-49页 |
·邻里更新:合院到类院的改造 | 第49-50页 |
·街巷更新:节点与路径的修复 | 第50-51页 |
·整合对策 | 第51-59页 |
·居住整合:街坊结合小区 | 第52-54页 |
·商业整合:传统融入现代 | 第54-57页 |
·交通整合:步行兼顾车行 | 第57-59页 |
·设施整合:集中配合分散 | 第59页 |
·共享对策 | 第59-67页 |
·空间共享:弹性与中介的设置 | 第59-65页 |
·环境共享: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附录1 图表来源 | 第69-71页 |
附录2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3 新化县总体规划修编 | 第75-76页 |
附录4 调查问卷表 | 第76-81页 |
附录5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研究、设计项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