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理论价值 | 第9-10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第14-20页 |
| ·国外研究进展述评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4-16页 |
| ·国外研究进展评析 | 第16页 |
| ·国内研究进展述评 | 第16-20页 |
| ·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 第16-18页 |
| ·国内研究进展评析 | 第18-20页 |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0-35页 |
| ·知识竞争力相关概念阐述 | 第20-23页 |
| ·知识的界定与构成 | 第20-21页 |
| ·竞争力的概念 | 第21-22页 |
| ·知识竞争力的内涵与实质 | 第22-23页 |
| ·知识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古典经济学理论 | 第23-24页 |
|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4-25页 |
| ·内生增长理论 | 第25页 |
| ·知识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 ·知识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模型分析 | 第26-30页 |
| ·知识竞争力构成要素 | 第26-28页 |
| ·知识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 | 第28-30页 |
| ·知识竞争力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 ·人工神经网络 | 第31-33页 |
| ·要素对应分析 | 第33-35页 |
| 4 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模型 | 第35-49页 |
| ·知识竞争力指标选取原则 | 第35-36页 |
| ·系统全面原则 | 第35页 |
| ·简洁明确原则 | 第35-36页 |
| ·可比可操作原则 | 第36页 |
| ·知识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2页 |
| ·指标初选 | 第36-38页 |
|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 ·指标筛选 | 第39-42页 |
| ·知识竞争力评价模型 | 第42-49页 |
| ·知识竞争力评价原则 | 第42-43页 |
|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 第43-46页 |
| ·评价模型标准 | 第46-49页 |
| 5 中部六省知识竞争力的区域差异比较 | 第49-61页 |
| ·知识竞争力综合区域差异比较 | 第49-54页 |
| ·综合指数得分排名情况 | 第49-51页 |
| ·综合指数得分差距比较 | 第51-52页 |
| ·知识竞争力发展模式分析 | 第52-54页 |
| ·知识竞争力分项区域差异比较 | 第54-61页 |
| ·一级指标评价 | 第54-55页 |
| ·二级指标评价 | 第55-57页 |
| ·要素对应分析 | 第57-61页 |
| 6 中部六省知识竞争力的时间演变分析 | 第61-72页 |
| ·2000-2007 年间知识竞争力综合指数 | 第61-65页 |
| ·2000—2007 年知识竞争力综合指数时间演变 | 第61-62页 |
| ·2000—2007 年知识竞争力综合指数差距比较 | 第62-65页 |
| ·综合得分及各子层次水平的时间演变 | 第65-72页 |
| ·一级指标时间演变 | 第65-67页 |
| ·二级指标时间演变 | 第67-69页 |
| ·要素对应变化分析 | 第69-72页 |
| 7 知识竞争力空间整合与提升 | 第72-82页 |
| ·知识竞争力整体空间整合与各要素层提升 | 第72-76页 |
| ·整体空间整合 | 第72-73页 |
| ·知识本体要素层的提升 | 第73-74页 |
| ·知识竞争力支持要素层的提升 | 第74-75页 |
| ·知识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要素层的提升 | 第75-76页 |
| ·各省提升策略 | 第76-82页 |
| ·湖北省 | 第76-77页 |
| ·江西省 | 第77-78页 |
| ·山西省 | 第78-79页 |
| ·河南省 | 第79-80页 |
| ·湖南省 | 第80页 |
| ·安徽省 | 第80-82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附录A 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88-91页 |
| 附录B 神经网络构建参数 | 第91-92页 |
| 后记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