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8-11页 |
第一章 村镇银行的风险特殊性和监管必要性分析 | 第11-15页 |
第一节 村镇银行的风险特殊性分析 | 第11-13页 |
一、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不同 | 第11-12页 |
二、治理结构规范化程度不同 | 第12页 |
三、注册资本金不同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村镇银行的监管必要性分析 | 第13-15页 |
一、村镇银行自身风险特殊性的内在要求 | 第13页 |
二、保障农村金融体系稳定性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村镇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存问题分析 | 第15-22页 |
第一节 村镇银行的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 第15-17页 |
一、村镇银行现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立法体系分析 | 第15页 |
二、村镇银行现行法律监管制度的机制分析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村镇银行监管机制的缺陷 | 第17-22页 |
一、村镇银行监管立法体系的缺陷 | 第18-19页 |
二、村镇银行具体监管规则上存在的缺陷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村镇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整体架构选择 | 第22-28页 |
第一节 村镇银行法律监管的现实需求 | 第22-23页 |
一、银行风险的有效控制 | 第22页 |
二、农民权益的基本保障 | 第22-23页 |
三、金融创新的适应要求 | 第23页 |
第二节 村镇银行法律监管模式的选择—域外法的比较与借鉴 | 第23-26页 |
一、社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以美国为代表 | 第23-24页 |
二、乡村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以孟加拉国为代表 | 第24-25页 |
三、比较分析:监管模式的基础与目标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我国村镇银行法律监管模式的应然选择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村镇银行法律监管具体规则的完善 | 第28-33页 |
第一节 监管主体的重新界定—多层次监管主体的架构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村镇银行监管立法体系的单独构建 | 第29页 |
第三节 发起人资格的扩张和业务范围的分级监管 | 第29-31页 |
第四节 村镇银行退出机制的构建——以农民权益的优先保障为中心 | 第31-3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致谢 | 第37-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