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6-20页 |
1 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3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4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部分 中医火理论的历史沿革 | 第20-78页 |
1 中医火理论的萌芽期 | 第20-24页 |
1.1 甲骨文金文中与火关系密切的古文字史料 | 第20-21页 |
1.2 出土简帛文献中与火相关的医学知识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2 中医火理论的奠基期 | 第24-33页 |
2.1 阴阳之火 | 第24-25页 |
2.2 五行之火 | 第25-26页 |
2.3 少火壮火 | 第26页 |
2.4 脏腑之火 | 第26-27页 |
2.5 五运六气学说中的火 | 第27-30页 |
2.5.1 君火相火 | 第27-28页 |
2.5.2 火运 | 第28-29页 |
2.5.3 病机之火 | 第29页 |
2.5.4 疫疠之火 | 第29-30页 |
2.6 地水火风理论中之火 | 第30页 |
2.7 提出龙火概念 | 第30-31页 |
2.8 水火的关系 | 第31页 |
2.9 火症治疗 | 第31-32页 |
2.9.1 泻火 | 第31-32页 |
2.9.2 治以咸冷 | 第32页 |
2.9.3 火郁发之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3 中医火理论的发展期 | 第33-50页 |
3.1 许叔微 | 第33-34页 |
3.1.1 首开肾中真火的研究 | 第33-34页 |
3.2 刘完素 | 第34-36页 |
3.2.1 提出火热论 | 第34-35页 |
3.2.2 用脏腑之火解释君火相火 | 第35页 |
3.2.3 特别重视心火 | 第35-36页 |
3.2.4 首次提出命门火衰 | 第36页 |
3.3 陈言 | 第36-38页 |
3.3.1 君火指心火和肾水 | 第36页 |
3.3.2 指出心肾之火俱为真火 | 第36-37页 |
3.3.3 首提补火之说 | 第37页 |
3.3.4 精炼出降心火交肾水的理论 | 第37页 |
3.3.5 指出消渴病与心火有关 | 第37-38页 |
3.3.6 在医学著作中首倡欲火概念 | 第38页 |
3.4 张元素 | 第38-40页 |
3.4.1 丰富脏腑之火的内容 | 第38-39页 |
3.4.2 提出伏火概念 | 第39页 |
3.4.3 首创实火虚火概念 | 第39页 |
3.4.4 提出火邪概念 | 第39-40页 |
3.4.5 系统阐述补火泻火理论 | 第40页 |
3.4.6 将龙火从自然火转化为体内之火 | 第40页 |
3.5 张从正 | 第40-43页 |
3.5.1 注重外火对内火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2 提出君火相火的正化对化问题 | 第41页 |
3.5.3 将五运六气归纳为湿火两类 | 第41-42页 |
3.5.4 将六气变化为病责之于火更为明确 | 第42-43页 |
3.6 李杲 | 第43-46页 |
3.6.1 首创阴火理论 | 第43-45页 |
3.6.2 重视经脉之火、血中伏火、气中伏火 | 第45页 |
3.6.3 对相火的认识提出有常有变 | 第45-46页 |
3.6.4 首次提出燥火概念 | 第46页 |
3.7 严用和 | 第46页 |
3.7.1 始创丹田火概念 | 第46页 |
3.8 王好古 | 第46-47页 |
3.8.1 首创无根之火概念 | 第46-47页 |
3.9 朱震亨 | 第47-49页 |
3.9.1 提出相火论 | 第47-48页 |
3.9.2 首创五志之火的概念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4 中医火理论的成熟期 | 第50-71页 |
4.1 虞抟 | 第50-52页 |
4.1.1 第一个对火理论进行梳理的医家 | 第50-51页 |
4.1.2 首创无名之火的概念 | 第51页 |
4.1.3 首创有形之火的概念 | 第51页 |
4.1.4 新解肾命门之火 | 第51-52页 |
4.2 王纶 | 第52-53页 |
4.2.1 大倡火旺致病 | 第52页 |
4.2.2 重视痰火的致病因素 | 第52-53页 |
4.3 汪机 | 第53-54页 |
4.3.1 参芪不惟补火亦能泻火 | 第53页 |
4.3.2 痰火为中气不足所致 | 第53页 |
4.3.3 指出血证与火的密切关系 | 第53-54页 |
4.4 薛己 | 第54-55页 |
4.4.1 重视命门水火的平衡 | 第54页 |
4.4.2 善于滋补肾火 | 第54-55页 |
4.5 万全 | 第55-56页 |
4.5.1 温病的病因着眼火湿 | 第55页 |
4.5.2 发展毒火学说 | 第55-56页 |
4.5.3 提出龙雷之火为肝胆之火 | 第56页 |
4.6 李时珍 | 第56-57页 |
4.6.1 将火分为天火地火人火 | 第56-57页 |
4.6.2 重视治火药的修治和配伍 | 第57页 |
4.7 孙一奎 | 第57-60页 |
4.7.1 否定命门相火说 | 第57-58页 |
4.7.2 否定右肾相火说 | 第58页 |
4.7.3 相火的部位在包络三焦 | 第58页 |
4.7.4 命门为三焦相火之原 | 第58-59页 |
4.7.5 不能以君火、相火来分天火、人火 | 第59页 |
4.7.6 批判丹溪相火贼火说 | 第59-60页 |
4.8 缪希雍 | 第60-61页 |
4.8.1 医家相火为道家君火 | 第60页 |
4.8.2 肺胃二经火热是导致痧疹发病的病机 | 第60页 |
4.8.3 提出气降则火自降 | 第60-61页 |
4.9 赵献可 | 第61-62页 |
4.9.1 对五行中火行各有五剖析透彻 | 第61页 |
4.9.2 清晰论述命门、三焦、肾、相火之间的关系 | 第61页 |
4.9.3 极为重视先天无形之火 | 第61-62页 |
4.10 张介宾 | 第62-66页 |
4.10.1 并重水火 | 第62-63页 |
4.10.2 提出命门真阴水火之说 | 第63页 |
4.10.3 对君火相火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 第63-65页 |
4.10.4 将虚火按病源和外证进行分类 | 第65页 |
4.10.5 批驳五志化火说 | 第65-66页 |
4.10.6 重视假火真火的区别 | 第66页 |
4.11 吴有性 | 第66-67页 |
4.11.1 对传统观念中认为是属于火的病因进行新解 | 第66-67页 |
4.12 李中梓 | 第67页 |
4.12.1 重视阴阳水火的关系 | 第67页 |
4.13 龚居中 | 第67-68页 |
4.13.1 深入研究痰火问题 | 第67-68页 |
4.14 汪绮石 | 第68-69页 |
4.14.1 对肺脏火邪见解独到 | 第68页 |
4.14.2 遗精梦泄治疗宜安君火 | 第68-69页 |
4.15 裴一中 | 第69页 |
4.15.1 提出君火即相火、相火即君火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5 中医火理论的完善期 | 第71-78页 |
5.1 陈士铎 | 第71-72页 |
5.1.1 对火邪引起的血证治疗上不能泻火 | 第71页 |
5.1.2 对雷火的认识多样化 | 第71-72页 |
5.1.3 辨析有形之火无形之火 | 第72页 |
5.1.4 后天之火要依靠先天之火化生 | 第72页 |
5.2 张璐 | 第72-73页 |
5.2.1 将痰火的起因治法阐述精当 | 第72-73页 |
5.3 冯兆张 | 第73页 |
5.3.1 从修道运气角度论述内火 | 第73页 |
5.3.2 少火为丹田真元之气离其位则为壮火 | 第73页 |
5.4 程国彭 | 第73-74页 |
5.4.1 用虚实内外概括火 | 第73-74页 |
5.5 徐大椿 | 第74-75页 |
5.5.1 驳八味六味补先天真火真水说 | 第74-75页 |
5.5.2 提出心胞为相火说 | 第75页 |
5.6 余霖 | 第75页 |
5.6.1 瘟即是火 | 第75页 |
5.7 唐宗海 | 第75-76页 |
5.7.1 血病即火病泻火即止血 | 第75-76页 |
5.8 何炳元 | 第76页 |
5.8.1 伏气温热皆是伏火 | 第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二部分 火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断治疗 | 第78-104页 |
1 火的分类 | 第78-83页 |
1.1 从君相角度分 | 第78页 |
1.2 从内外角度分 | 第78页 |
1.3 从虚实等角度分 | 第78-79页 |
1.4 从脏腑角度分类 | 第79-80页 |
1.5 从阴阳角度分 | 第80页 |
1.6 从有余不足角度分 | 第80页 |
1.7 从正邪角度分 | 第80-81页 |
1.8 其他分法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2 火病的病因病机与火邪致病的特点 | 第83-88页 |
2.1 病因 | 第83-85页 |
2.1.1 外感火热邪气 | 第83页 |
2.1.2 五气化火 | 第83页 |
2.1.3 饮食劳倦 | 第83-84页 |
2.1.4 情志过极 | 第84-85页 |
2.1.5 自然环境 | 第85页 |
2.1.6 社会环境 | 第85页 |
2.2 病机 | 第85-86页 |
2.2.1 正气虚衰 | 第85页 |
2.2.2 阴阳失调 | 第85-86页 |
2.2.3 气血失调 | 第86页 |
2.3 火邪致病的特点 | 第86-88页 |
2.3.1 火性炎上 | 第86页 |
2.3.2 火邪易引起痈疽 | 第86页 |
2.3.3 火邪伤津 | 第86页 |
2.3.4 火邪伤筋 | 第86页 |
2.3.5 火邪动血 | 第86-87页 |
2.3.6 火扰心神 | 第87页 |
2.3.7 和其他病邪相兼为病 | 第87-88页 |
小结 | 第88页 |
3 火病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 | 第88-94页 |
3.1 火病的临床特征 | 第88-93页 |
3.1.1 形体消瘦面色红赤 | 第88页 |
3.1.2 神志失常、心悸不寐、头摇头晕 | 第88-89页 |
3.1.3 疮疡、雀斑、黑斑 | 第89-90页 |
3.1.4 衄血、耳鸣、暴哑、哮喘 | 第90-91页 |
3.1.5 口臭溃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 第91页 |
3.1.6 灼痛灼热 | 第91页 |
3.1.7 脉象易呈现数脉、洪脉、实脉、长脉、促脉 | 第91-92页 |
3.1.8 舌象易呈现舌尖红、舌见灰色、舌苔无渣 | 第92-93页 |
3.2 实火虚火临床鉴别 | 第93-94页 |
3.2.1 症状上鉴别 | 第93页 |
3.2.2 脉象上鉴别 | 第93-94页 |
3.2.3 舌象上鉴别 | 第94页 |
小结 | 第94页 |
4 火病的治疗 | 第94-104页 |
4.1 治疗原则 | 第94-96页 |
4.1.1 未病先防 | 第94-95页 |
4.1.2 调理阴阳 | 第95页 |
4.1.3 调摄情志 | 第95页 |
4.1.4 调整脏腑 | 第95-96页 |
4.1.5 因人制宜 | 第96页 |
4.2 治疗方法 | 第96-98页 |
4.2.1 泻法 | 第96页 |
4.2.2 补气法 | 第96-97页 |
4.2.3 滋阴法 | 第97页 |
4.2.4 补火法 | 第97页 |
4.2.5 发散法 | 第97页 |
4.2.6 补清结合法 | 第97-98页 |
4.3 治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98-99页 |
4.3.1 重视病因的不同 | 第98页 |
4.3.2 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 第98页 |
4.3.3 火盛必治以缓 | 第98页 |
4.3.4 重视命门之火 | 第98-99页 |
4.4 治疗脏腑各经火病之要药 | 第99-100页 |
4.5 脏腑之火的辨证论治 | 第100-103页 |
4.5.1 心火与小肠火辨证 | 第100页 |
4.5.2 肝火与胆火的辨证 | 第100-101页 |
4.5.3 脾火与胃火辨证 | 第101-102页 |
4.5.4 肺火与大肠火的辨证 | 第102页 |
4.5.5 肾火与膀胱火辨证 | 第102-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三部分 结语 | 第104-111页 |
1 结论 | 第104-108页 |
2 创新点 | 第108-109页 |
3 研究不足 | 第109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附录: 文献综述 | 第115-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