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生态约束下的县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与管控引导--以安徽省祁门县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8页
        1.1.1 我国区域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凸显第17页
        1.1.2 近年政府积极推进区域规划发展第17页
        1.1.3 落实上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第17-18页
        1.1.4 国家对生态保护的意识日益加强第18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2.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1-23页
        1.4.1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研究条件第23-24页
        1.5.1 项目支撑条件第23页
        1.5.2 软件支撑条件第23页
        1.5.3 研究数据资料第23-24页
第二章 研究基础概述第24-33页
    2.1 生态约束相关研究第24-26页
        2.1.1 生态约束的相关定义第24页
        2.1.2 生态约束的目标第24页
        2.1.3 生态约束理论的研究现状第24-26页
    2.2 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研究第26-32页
        2.2.1 主体功能区划的含义第26-27页
        2.2.2 主体功能区的分类及特征第27-28页
        2.2.3 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与方法第28-30页
        2.2.4 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第30-31页
        2.2.5 主体功能区政策研究第31-32页
    2.3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祁门县主体功能区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3-47页
    3.1 祁门县概况第33-35页
        3.1.1 自然地理概况第33页
        3.1.2 社会经济概况第33-35页
    3.2 祁门县主体功能区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5-47页
        3.2.1 决策思路及方法第35-37页
        3.2.2 评价指标分析及选取第37-38页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8-43页
        3.2.4 指标要素权重赋值第43-47页
第四章 祁门县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第47-86页
    4.1 研究区数据预处理第47-48页
        4.1.1 研究数据来源第47页
        4.1.2 研究数据预处理第47-48页
    4.2 祁门县生态约束力分析第48-54页
        4.2.1 地形地貌第48-49页
        4.2.2 土地利用类型第49-50页
        4.2.3 植物覆盖率第50-51页
        4.2.4 水域第51页
        4.2.5 道路第51-52页
        4.2.6 现状建成区第52页
        4.2.7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第52-54页
    4.3 祁门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第54-61页
        4.3.1 资源丰富度第55-57页
        4.3.2 环境容量第57-58页
        4.3.3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第58-61页
    4.4 祁门县现有开发强度评价第61-66页
        4.4.1 经济基础第61-62页
        4.4.2 开发密度第62-65页
        4.4.3 现有开发强度综合评价第65-66页
    4.5 祁门县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评价第66-74页
        4.5.1 交通第66-67页
        4.5.2 经济第67-68页
        4.5.3 社会第68页
        4.5.4 用地第68-72页
        4.5.5 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第72-74页
    4.6 祁门县主体功能区划综合评价第74-86页
第五章 祁门县各类功能区特征及管控引导第86-96页
    5.1 城镇与工业发展区第86-88页
        5.1.1 区域现状及特征第86-88页
        5.1.2 管制措施与建议第88页
    5.2 农业生产及服务区第88-92页
        5.2.1 区域现状及特征第89-91页
        5.2.2 管制措施与引导第91-92页
    5.3 生态建设区第92-94页
        5.3.1 区域现状及特征第92-93页
        5.3.2 管制措施与引导第93-94页
    5.4 重点生态区第94-95页
        5.4.1 区域现状及特征第94页
        5.4.2 管制措施与建议第94-95页
    5.5 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6.1 结论第96页
    6.2 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3页
附录第103-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elA/p65在肌腱粘连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锂硫电池正极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