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v6的DDoS攻击溯源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2 IPv6协议及其安全性 | 第16-30页 |
2.1 IPv6协议概念 | 第16-18页 |
2.1.1 IPv6协议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1.2 IPv6协议的主要特征 | 第17-18页 |
2.2 IPv6协议首部结构 | 第18-23页 |
2.2.1 IPv6协议数据单元 | 第18-19页 |
2.2.2 IPv6协议的扩展首部 | 第19-23页 |
2.3 IPv6安全机制与风险分析 | 第23-29页 |
2.3.1 IPv6面临的安全问题 | 第23-25页 |
2.3.2 IPv6协议网络安全上的改进 | 第25-26页 |
2.3.3 IPv6协议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DDoS攻击与常见攻击溯源方案研究 | 第30-41页 |
3.1 DDoS攻击特征研究 | 第30-32页 |
3.1.1 DDoS攻击起源 | 第30页 |
3.1.2 DoS攻击及DDoS攻击原理 | 第30-32页 |
3.2 各类型DDoS攻击研究 | 第32-36页 |
3.2.1 带宽资源消耗攻击 | 第32-33页 |
3.2.2 基于协议的DDoS攻击 | 第33-35页 |
3.2.3 基于应用层的攻击 | 第35-36页 |
3.3 DDoS攻击溯源技术分析研究 | 第36-40页 |
3.3.1 入口调试法 | 第37页 |
3.3.2 受控洪泛法 | 第37页 |
3.3.3 ICMP报文法 | 第37-38页 |
3.3.4 日志记录法 | 第38页 |
3.3.5 覆盖网络法 | 第38-39页 |
3.3.6 包标记法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IPv6下DDoS攻击认证溯源模型 | 第41-54页 |
4.1 模型基于的假设条件 | 第41页 |
4.2 模型的组成体系 | 第41页 |
4.3 模型中标识位和标记域 | 第41-44页 |
4.3.1 模型中的标识位 | 第41-42页 |
4.3.2 模型中的标记域 | 第42-44页 |
4.4 模型中算法设计组成 | 第44-53页 |
4.4.1 接入网路由器标记概率算法 | 第44-46页 |
4.4.2 标记流程算法 | 第46-47页 |
4.4.3 认证实现算法 | 第47-53页 |
4.4.4 路径重构算法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溯源模型的仿真与分析 | 第54-62页 |
5.1 模拟实验 | 第54-59页 |
5.1.1 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5.1.2 实验实施 | 第55-56页 |
5.1.3 实验结论 | 第56-59页 |
5.2 性能比较 | 第59-61页 |
5.2.1 收敛时间 | 第59-60页 |
5.2.2 路径重构开销 | 第60页 |
5.2.3 标记欺骗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