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1.1.1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 第9页 |
| 1.1.2 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 | 第9页 |
| 1.1.3 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 | 第9-10页 |
| 1.2 微课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微课在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微课在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 初中几何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13-15页 |
| 1.3.1 教师方面 | 第13-14页 |
| 1.3.2 学生方面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 1.4.2 实验研究法 | 第15-16页 |
| 1.4.3 问卷研究法 | 第16页 |
| 1.4.4 访谈研究法 | 第16页 |
| 1.5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第16-17页 |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1.5.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 1.6 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 第2章 微课的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 2.1 微课的含义 | 第19页 |
| 2.2 微课的组成 | 第19-20页 |
| 2.3 微课的特点 | 第20-21页 |
| 2.4 微课的类型 | 第21-22页 |
| 第3章 初中几何微课设计 | 第22-25页 |
| 3.1 微课设计的原则 | 第22-23页 |
| 3.2 微课设计的程序 | 第23页 |
| 3.3 微课设计的评价 | 第23-25页 |
| 第4章 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微课案例 | 第25-42页 |
| 4.1 课前预习类微课 | 第25-28页 |
| 4.1.1 勾股定理的微课设计 | 第25-26页 |
| 4.1.2 勾股定理的微教案及微练习 | 第26-28页 |
| 4.1.3 勾股定理的评价与反思 | 第28页 |
| 4.2 课后巩固类微课 | 第28-32页 |
| 4.2.1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微课设计 | 第29页 |
| 4.2.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教案及微练习 | 第29-31页 |
| 4.2.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评价与反思 | 第31-32页 |
| 4.3 练习提升类微课 | 第32-38页 |
| 4.3.1 全等三角形的构造微设计 | 第33页 |
| 4.3.2 全等三角形的构造的教案及微练习 | 第33-37页 |
| 4.3.3 全等三角形的构造的评价与反思 | 第37-38页 |
| 4.4 复习类微课 | 第38-42页 |
| 4.4.1 相似三角形章末复习微设计 | 第38-39页 |
| 4.4.2 相似三角形的教案及微练习 | 第39-41页 |
| 4.4.3 相似三角形章末复习的评价与反思 | 第41-42页 |
| 第5章 实验案例的数据分析 | 第42-49页 |
| 5.1 背景与变量 | 第42-43页 |
| 5.1.1 背景 | 第42页 |
| 5.1.2 变量 | 第42-43页 |
| 5.2 前测问卷 | 第43-44页 |
| 5.3 实验组与对照组几何学习成果分析 | 第44-45页 |
| 5.3.1 前测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 5.3.2 后测数据分析 | 第45页 |
| 5.4 问卷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 5.4.1 学生对微课的接受程度 | 第45-47页 |
| 5.4.2 学生问卷中其他问题的整理 | 第47页 |
| 5.4.3 初中数学教师对微课的理解和评价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