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敷设方式下穿越隧道天然气管道结构应力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管道静应力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管道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管道敷设方式选择 | 第13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穿越隧道管道应力分析理论基础及工程背景 | 第15-25页 |
2.1 管道载荷和应力 | 第15-18页 |
2.1.1 载荷 | 第15-16页 |
2.1.2 应力分类 | 第16-17页 |
2.1.3 应力分析基本假设 | 第17-18页 |
2.2 管道地震响应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地震相关名词概述 | 第18页 |
2.2.2 地震波作用下动力学基本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2.3 规范中对参数选取的规定 | 第20-22页 |
2.3.1 天然气管道相关参数规定 | 第20-21页 |
2.3.2 埋地管道覆土厚度有关规定 | 第21-22页 |
2.4 工程背景介绍 | 第22-24页 |
2.4.1 管道和土壤参数 | 第22-23页 |
2.4.2 场地参数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直埋敷设穿越隧道天然气管道应力分析 | 第25-41页 |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9页 |
3.1.1 管土相互作用模型 | 第25-26页 |
3.1.2 管、土单元的选取 | 第26-27页 |
3.1.3 几何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3.1.4 施加载荷 | 第28-29页 |
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3.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9页 |
3.3.1 内压 | 第30-31页 |
3.3.2 温差 | 第31-32页 |
3.3.3 土壤性质 | 第32-35页 |
3.3.4 隧道倾斜角度 | 第35-37页 |
3.3.5 管道壁厚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支墩敷设穿越隧道天然气管道应力分析 | 第41-56页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4.1.2 施加载荷 | 第41-42页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4页 |
4.3.1 内压 | 第43-44页 |
4.3.2 温差 | 第44-45页 |
4.3.3 隧道倾斜角度 | 第45-47页 |
4.3.4 弯头曲率半径 | 第47-49页 |
4.3.5 滑动支墩敷设间距 | 第49-52页 |
4.3.6 隧道内加设固定墩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不同敷设方式下管道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 第56-72页 |
5.1 地震波的选取和输入 | 第56-58页 |
5.1.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6-58页 |
5.1.2 地震波的输入 | 第58页 |
5.2 管道应力时程分析 | 第58-67页 |
5.2.1 直埋敷设管道应力时程分析 | 第58-63页 |
5.2.2 支墩敷设管道应力时程分析 | 第63-67页 |
5.3 不同敷设方式下应力对比分析及减小应力措施 | 第67-71页 |
5.3.1 不同敷设方式下应力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5.3.2 降低管道应力的有效措施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2-74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72-73页 |
6.2 研究方向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