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论文研究所依据的相关理论及学科 | 第19-22页 |
1.3.1 引种驯化理论 | 第19-20页 |
1.3.2 生境因子分析法 | 第20页 |
1.3.3 污染生态学 | 第20页 |
1.3.4 植物群落学 | 第20-21页 |
1.3.5 景观生态学 | 第21页 |
1.3.6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第21页 |
1.3.7 区划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1.3.8 植物地理学 | 第22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 园林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生态适应能力研究 | 第23-27页 |
1.5.1 生物多样性的树种规划研究 | 第23-24页 |
1.5.2 抗污染树种规划研究 | 第24-27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江苏省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区域基本概况 | 第31-35页 |
2.1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区域划分依据 | 第31-32页 |
2.2 地理位置 | 第32页 |
2.3 地质地貌条件 | 第32-33页 |
2.4 气候条件 | 第33页 |
2.5 土壤条件 | 第33-34页 |
2.6 水文条件 | 第34页 |
2.7 自然植被资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基于生态习性的树种规划 | 第35-53页 |
3.1 生态习性概念 | 第35页 |
3.2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对光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 第35-42页 |
3.2.1 喜光树种 | 第35-36页 |
3.2.2 阳性树种 | 第36-39页 |
3.2.3 中性树种 | 第39-41页 |
3.2.4 荫性树种 | 第41页 |
3.2.5 耐荫树种 | 第41-42页 |
3.3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对水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 第42-49页 |
3.3.1 耐旱树种 | 第42-43页 |
3.3.2 旱生树种 | 第43-44页 |
3.3.3 中生树种 | 第44-47页 |
3.3.4 湿生树种 | 第47-48页 |
3.3.5 水生植物 | 第48-49页 |
3.4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对土壤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 第49-52页 |
3.4.1 喜酸树种 | 第50页 |
3.4.2 耐盐碱树种 | 第50-51页 |
3.4.3 耐瘠薄树种 | 第51页 |
3.4.4 喜氮树种 | 第51-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基于抗污染适应能力的树种规划 | 第53-61页 |
4.1 抗无机气体污染树种 | 第53-56页 |
4.1.1 抗SO_2污染树种 | 第53-55页 |
4.1.2 抗Cl_2污染树种 | 第55页 |
4.1.3 抗H_2S污染树种 | 第55-56页 |
4.2 抗有机物污染树种 | 第56-57页 |
4.2.1 抗苯污染树种 | 第56-57页 |
4.2.2 抗酚污染树种 | 第57页 |
4.3 抗重金属污染树种 | 第57-60页 |
4.3.1 抗汞污染树种 | 第57-58页 |
4.3.2 抗铅污染树种 | 第58页 |
4.3.3 抗镉污染树种 | 第58-59页 |
4.3.4 抗铜污染树种 | 第59页 |
4.3.5 抗锌污染树种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树种规划 | 第61-69页 |
5.1 规划内容 | 第61-68页 |
5.1.1 树种比例建议 | 第61-63页 |
5.1.2 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建议 | 第63-68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苏南长三角平原、丘陵城镇区(D区)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应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 第69-73页 |
6.1 存在问题 | 第69-71页 |
6.1.1 树种资源虽丰富,特色并不明显 | 第69页 |
6.1.2 外来树种居多,乡土树种利用少 | 第69-70页 |
6.1.3 树种开发利用度不高,生物多样性不足 | 第70页 |
6.1.4 树种应用相关工作力度不够 | 第70-71页 |
6.2 发展对策 | 第71-73页 |
6.2.1 发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景观 | 第71页 |
6.2.2 合理引进外来树种,加大乡土树种应用 | 第71页 |
6.2.3 加强树种开发利用,提高生物多样性 | 第71页 |
6.2.4 做好绿化树种应用相关工作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3-77页 |
7.1 结论 | 第73-74页 |
7.2 讨论 | 第74-75页 |
7.3 展望 | 第75-77页 |
7.3.1 注重树种规划与海绵型城市建设的关系 | 第76页 |
7.3.2 树种规划应注重树种对PM2.5的吸附能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139页 |
附录1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树种D区名录(乔木类) | 第82-99页 |
附录2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树种D区名录(小乔木和灌木类) | 第99-129页 |
附录3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树种D区名录(藤本类) | 第129-135页 |
附录4 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树种D区名录(竹类) | 第135-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