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固废源SiO2基固态胺材料用于CO2捕集技术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29页
    1.1 含硅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第9-15页
        1.1.1 含硅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资源化现状第9-12页
        1.1.2 含硅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SiO_2技术发展现状第12-14页
        1.1.3 硅基固废源SiO_2应用前景分析第14-15页
    1.2 工业源CO_2减排需求与减排技术发展现状第15-20页
        1.2.1 工业源CO_2排放现状与减排需求第15-17页
        1.2.2 工业源CO_2减排技术发展现状第17-18页
        1.2.3 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第18-20页
    1.3 固态胺材料的CO_2捕集原理与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第20-26页
        1.3.1 固态胺材料的CO_2捕集原理第20-21页
        1.3.2 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的发展现状第21-25页
        1.3.3 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的工业化应用前景分析第25-26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6-29页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6页
        1.4.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4.3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9-36页
    2.1 试验材料第29-30页
        2.1.1 试验试剂与药品第29页
        2.1.2 纳米SiO_2基体第29-30页
    2.2 硅基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合成试验第30-31页
        2.2.1 化学嫁接法制备硅基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试验第30页
        2.2.2 湿浸渍法制备硅基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试验第30-31页
    2.3 硅基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表征第31-33页
        2.3.1 表征材料元素组成的C、H、N元素分析第31-32页
        2.3.2 表征材料比表面积及孔隙特征的N2吸附脱附分析第32页
        2.3.3 表征材料化学基团特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第32页
        2.3.4 表征BPEI分子中C原子形态的~(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第32页
        2.3.5 表征材料热稳定性的热失重分析第32-33页
    2.4 硅基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的CO_2吸附性能测试第33-36页
        2.4.1 固态胺材料的恒温CO_2吸附实验第33页
        2.4.2 变温吸附条件下固态胺材料的CO_2循环吸附实验第33-34页
        2.4.3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仪观测固态胺材料吸附CO_2过程第34-35页
        2.4.4 固态胺材料在O_2、SO_2、NO、NO_2存在条件下的吸附测试第35-36页
第3章 硅基固态胺材料的合成及CO_2吸附性能分析第36-71页
    3.1 本章引言第36页
    3.2 化学嫁接法制备硅基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第36-49页
        3.2.1 化学嫁接改性前后SiO_2基体的表征第36-41页
        3.2.2 纳米SiO_2形态对有机胺负载量的影响第41-44页
        3.2.3 纳米SiO_2形态对固态胺材料的热稳定性的影响第44-47页
        3.2.4 纳米SiO_2形态对固态胺材料的吸附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第47-49页
    3.3 湿浸渍法制备硅基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第49-70页
        3.3.1 湿浸渍法制备的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的表征第49-51页
        3.3.2 湿浸渍过程中SiO_2孔道与有机胺相互作用机理第51-56页
        3.3.3 湿浸渍法制备的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的热稳定分析第56-59页
        3.3.4 PEI负载量与吸附操作条件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第59-64页
        3.3.5 有机胺分子量与分子结构对固态胺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第64-68页
        3.3.6 有机胺分子量与分子结构对固态胺材料解吸能耗的影响第68-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4章 硅基固态胺材料长期吸附稳定性及影响机理研究第71-102页
    4.1 本章引言第71页
    4.2 硅基固态胺材料长期循环吸附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机理第71-84页
        4.2.1 硅基固态胺材料长期循环吸附过程中的热稳定性分析第71-74页
        4.2.2 CO_2吹扫气氛下固态胺材料长期循环吸附稳定性研究第74-78页
        4.2.3 PEI分子结构及分子量对固态胺材料化学性失活的影响第78-80页
        4.2.4 硅基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物理及化学性失活的量化分析第80-84页
    4.3 温度对固态胺CO_2吸附材料酰胺化过程的影响及机理第84-101页
        4.3.1 温度对硅基固态胺材料酰胺化程度的影响分析第84-89页
        4.3.2 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固态胺材料酰胺化过程第89-94页
        4.3.3 温度对固态胺材料酰胺化过程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第94-98页
        4.3.4 温度对固态胺材料酰胺化过程中尿素链产物结构的影响第98-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5章 模拟烟气条件下硅基固态胺材料长期吸附稳定性的研究第102-132页
    5.1 本章引言第102页
    5.2 水蒸气对固态胺材料长期吸附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第102-114页
        5.2.1 水蒸气对固态胺材料的循环吸附稳定性的影响第102-105页
        5.2.2 水蒸气对固态胺材料循环吸附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第105-108页
        5.2.3 水蒸气对固态胺材料酰胺化过程的抑制及机理研究第108-114页
    5.3 O_2对固态胺材料长期吸附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第114-120页
        5.3.1 O_2对固态胺材料循环吸附稳定性的影响第114页
        5.3.2 O_2导致固态胺材料失活机理的分析第114-120页
    5.4 NO、NO_2、SO_2对固态胺材料长期吸附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第120-131页
        5.4.1 NO对固态胺材料的长期吸附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第120-123页
        5.4.2 NO_2对固态胺材料长期吸附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第123-127页
        5.4.3 SO_2对固态胺材料长期吸附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第127-131页
    5.5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132-135页
    6.1 结论第132-134页
    6.2 建议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9-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金寨沙坪沟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区燕山期岩浆作用与成矿
下一篇:浓相气固分选流态化非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