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文属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2 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研究 | 第14-16页 |
1.2.3 深层土壤水分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关键科学问题 | 第19页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0-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2.1.2 土壤植被 | 第21-22页 |
2.2 气象水文条件 | 第22-23页 |
2.3 社会经济与生态问题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观测网络设计与数据获取 | 第24-32页 |
3.1 观测网络设计 | 第24-26页 |
3.2 数据获取 | 第26-28页 |
3.2.1 土壤水分数据获取 | 第26-27页 |
3.2.2 土壤水分校正 | 第27-28页 |
3.3 土壤属性数据 | 第28-32页 |
3.3.1 土壤采样 | 第28-29页 |
3.3.2 土壤饱和导水率 | 第29-30页 |
3.3.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实验 | 第30-31页 |
3.3.4 土壤物理化学属性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性质及水文过程分析 | 第32-46页 |
4.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34页 |
4.1.1 土壤饱和导水率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4.1.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4-45页 |
4.2.1 植被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2 植被类型对KS的影响 | 第36-38页 |
4.2.3 不同植被类型下KS的垂向变化多项式拟合 | 第38-41页 |
4.2.4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过程 | 第41-45页 |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特征分析 | 第46-73页 |
5.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6-57页 |
5.1.1 数据获取 | 第46-48页 |
5.1.2 数据处理 | 第48-52页 |
5.1.3 土壤湿润事件定义 | 第52-53页 |
5.1.4 土壤湿润事件定量化 | 第53-54页 |
5.1.5 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 第54-56页 |
5.1.6 统计分析 | 第56-57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7-71页 |
5.2.1 不同植被类型剖面土壤水分响应程度 | 第58-60页 |
5.2.2 不同植被类型剖面土壤水分响应速度 | 第60-61页 |
5.2.3 不同植被类型剖面土壤水分响应时间模式 | 第61-63页 |
5.2.4 不同植被类型剖面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模式分析 | 第63-64页 |
5.2.5 不同植被类型剖面土壤湿润事件累积增量分析 | 第64-65页 |
5.2.6 土壤湿润事件模拟分析 | 第65-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黑河上游深层土壤水分估算方法 | 第73-108页 |
6.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3-80页 |
6.1.1 数据处理 | 第73-76页 |
6.1.2 剖面土壤水分互相关关系 | 第76-77页 |
6.1.3 表层估算深层土壤水分方法 | 第77-79页 |
6.1.4 统计分析 | 第79-80页 |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0-106页 |
6.2.1 剖面土壤水分耦合强度 | 第80-81页 |
6.2.2 剖面土壤水分估算方法评价 | 第81-85页 |
6.2.3 Topt估算方法评价 | 第85-90页 |
6.2.4 基于SMAP估算深层土壤水分 | 第90-103页 |
6.2.5 SMAP估算祁连山区剖面土壤水分 | 第103-10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0-111页 |
附录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