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选题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形成与演进 | 第18-2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基础与形成轨迹 | 第18-21页 |
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是其思想源头 | 第18-19页 |
二、孕育贫困理论的时代背景 | 第19-20页 |
三、立足资本主义生产活动是其物质基础 | 第20-21页 |
四、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形成轨迹 | 第2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演进向度 | 第21-25页 |
一、恩格斯对马克思理论架构的补充完善 | 第22-23页 |
二、列宁基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拓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5-33页 |
第一节 以无产阶级贫困化为主体的贫困理论 | 第25-27页 |
一、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 | 第25-26页 |
二、从比较角度出发的“相对贫困” | 第26页 |
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相统一的贫困化规律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无产阶级贫困化的产生因素 | 第27-30页 |
一、私有制下的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 | 第28页 |
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造成贫困的技术基础 | 第28-29页 |
三、追逐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 | 第29页 |
四、资本积累直接催生出无产阶级贫困化现象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具体表现 | 第30-33页 |
一、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加深 | 第30页 |
二、产业后备军的扩大 | 第30-31页 |
三、劳动者工资与劳动力的价值不匹配 | 第31页 |
四、过剩人口是贫困的表现形态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探析 | 第33-47页 |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 | 第33-41页 |
一、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化的新表现 | 第33-36页 |
二、西方学者对贫困产生与消除的认识 | 第36-39页 |
三、马克思贫困理论对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贫困现实的再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困问题 | 第41-47页 |
一、当前我国贫困问题的现实表现 | 第41-43页 |
二、马克思贫困理论对我国脱贫事业的指导价值 | 第43-44页 |
三、脱贫工作中对马克思贫困理论内涵的实践创新 | 第44-4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