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理论及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概述 | 第18-29页 |
·农村环境概述 | 第18-20页 |
·农村的概念 | 第18-19页 |
·农村生态系统 | 第19页 |
·农村环境 | 第19-20页 |
·我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 第20-26页 |
·农业生产污染 | 第20-24页 |
·村民生活污染 | 第24页 |
·农村工业污染 | 第24-25页 |
·农村生态破坏 | 第25-26页 |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定义及内涵 | 第26-27页 |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目的 | 第27页 |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指导思想 | 第27页 |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27-29页 |
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29-35页 |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29-31页 |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和内涵 | 第29-30页 |
·环境承载力量化及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32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 第31-32页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 第32页 |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32-35页 |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 第33-34页 |
·环境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4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 第35-47页 |
·规划内容 | 第35-37页 |
·农村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35页 |
·农村环境预测 | 第35页 |
·环境规划目标 | 第35-36页 |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 第36页 |
·规划方案设计 | 第36页 |
·重点工程 | 第36-37页 |
·规划技术方法 | 第37-47页 |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37-39页 |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方法 | 第39-44页 |
·环境预测方法 | 第44-47页 |
5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实例研究 | 第47-80页 |
·概述 | 第47-49页 |
·对象及范围 | 第47页 |
·规划背景 | 第47页 |
·资料来源 | 第47页 |
·规划期限 | 第47页 |
·规划技术路线 | 第47-49页 |
·开封市农村概况 | 第49-52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49-5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51-52页 |
·开封农村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第52-60页 |
·生活污染现状 | 第52-53页 |
·工业污染现状 | 第53-54页 |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 第54页 |
·面源污染现状 | 第54-56页 |
·污染源评价 | 第56-57页 |
·水源地环境现状 | 第57-58页 |
·农村环境管理现状 | 第58-59页 |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59-60页 |
·开封市农村环境预测 | 第60-65页 |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 第60-61页 |
·水污染物预测 | 第61-62页 |
·大气污染物预测 | 第62-63页 |
·固体废物预测 | 第63-65页 |
·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 第65-67页 |
·规划目标 | 第65页 |
·规划指标体系 | 第65-67页 |
·规划方案 | 第67-72页 |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 | 第67页 |
·农村聚居区污染防治 | 第67-68页 |
·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 第68-69页 |
·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 第69-70页 |
·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 第70页 |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 第70-71页 |
·深化生态示范创建 | 第71页 |
·加强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 第71-72页 |
·重点工程 | 第72-77页 |
·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 | 第72页 |
·村庄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 第72-73页 |
·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工程 | 第73-74页 |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 | 第74-76页 |
·土壤污染防治工程 | 第76-77页 |
·生态示范创建工程 | 第77页 |
·规划方案的实施 | 第77-80页 |
·加强领导 | 第77页 |
·政策支持 | 第77-78页 |
·资金保障 | 第78页 |
·技术支撑 | 第78页 |
·宣传教育 | 第78-79页 |
·监督检查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页 |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