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中国典型区域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9页
        1.1.1 流动人口家庭城乡分离与城镇化滞缓引发社会矛盾第14-16页
        1.1.2 城镇化政策与城乡规划应对不足加剧家庭城镇化问题第16-18页
        1.1.3 “个体城镇化”向“家庭城镇化”转变亟需城乡规划理论引导第18-19页
    1.2 研究问题第19页
    1.3 研究意义第19-21页
    1.4 概念界定第21-24页
        1.4.1 流动人口第21页
        1.4.2 流动人口家庭第21-22页
        1.4.3 家庭城镇化第22-24页
    1.5 研究框架第24-31页
        1.5.1 研究方法第24-26页
        1.5.2 研究思路第26-28页
        1.5.3 技术路线第28-29页
        1.5.4 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研究综述第31-57页
    2.1 人口流动第31-40页
        2.1.1 人口流动路径研究第31-33页
        2.1.2 流动人口城市生活空间研究第33-36页
        2.1.3 流动人口城市居住意愿研究第36-38页
        2.1.4 人口流动空间效应研究第38-40页
    2.2 城乡规划效应第40-45页
        2.2.1 空间效应第40-42页
        2.2.2 经济效应第42-44页
        2.2.3 社会效应第44-45页
    2.3 家庭城镇化的理论内涵第45-51页
        2.3.1 家庭的历史演变第45-47页
        2.3.2 个体城镇化向家庭城镇化的转变第47-49页
        2.3.3 家庭城镇化的提出与初步探索第49-51页
    2.4 小结第51-57页
        2.4.1 研究述评第51-52页
        2.4.2 研究切入点第52-57页
第三章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空间分离总体分析第57-87页
    3.1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空间分离状况第57-67页
        3.1.1 流动人口流动、居住及家庭空间分离的省际差异第57-60页
        3.1.2 流动人口流动、居住及家庭空间分离的城际差异第60-67页
    3.2 中国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公共服务”基本情况第67-71页
        3.2.1 居住基本情况第67页
        3.2.2 就业基本情况第67-69页
        3.2.3 公共服务基本情况第69-71页
    3.3 流动人口家庭居住与空间分离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1-80页
        3.3.1 流动人口家庭城市居住影响因素分析第71-76页
        3.3.2 流动人口家庭空间分离影响因素分析第76-80页
    3.4 中国流动人口从个体城市定居走向家庭城市团聚第80-85页
        3.4.1 家庭福利与家庭团聚受制于城市选择第80-83页
        3.4.2 家庭团聚以“居住-就业-公共服务”三维城镇化为基础第83-85页
    3.5 小结第85-87页
第四章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意愿差异比较第87-110页
    4.1 城镇化进程与流动人口变化第87-91页
        4.1.1 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与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第87-88页
        4.1.2 来源地分布第88-90页
        4.1.3 家庭空间分离状况第90-91页
    4.2 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意愿比较第91-96页
        4.2.1 家庭城镇化意愿指数构建第91-92页
        4.2.2 家庭城镇化意愿的城际差异第92-93页
        4.2.3 家庭城镇化与城乡迁移决策第93-96页
    4.3 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第96-105页
        4.3.1 总体分析第96-101页
        4.3.2 比较分析第101-105页
    4.4 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空间的非均衡性第105-108页
        4.4.1 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的城市适宜性差异第105-106页
        4.4.2 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的城乡支持性差异第106-108页
    4.5 小结第108-110页
第五章 中国回流家庭再流动及农村家庭迁居研究第110-135页
    5.1 农村家庭迁居城镇与流动情况第110-113页
        5.1.1 农村家庭迁居城镇意愿分布第110-112页
        5.1.2 回流村民外出务工与留乡务农意愿分布第112-113页
    5.2 农村发展状况及村民流动趋向第113-117页
        5.2.1 不同城镇化水平下村庄发展概况第113-116页
        5.2.2 农村家庭迁居与流动趋向分析第116-117页
    5.3 农村家庭迁居城镇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17-122页
        5.3.1 分析方法第117-118页
        5.3.2 教育设施与家庭迁居意愿第118-119页
        5.3.3 生活服务设施与家庭迁居意愿第119-120页
        5.3.4 村庄区位与家庭迁居意愿第120-122页
    5.4 农村回流村民外出务工及留村务农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22-131页
        5.4.1 分析方法第122页
        5.4.2 回流村民外出务工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22-123页
        5.4.3 回流村民留村务农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23-129页
        5.4.4 城市城镇化水平与回流村民就业趋向关系分析第129-131页
    5.5 农村家庭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选择:迁居城镇与重返农村第131-133页
        5.5.1 农村家庭就近城镇化的多维影响要素第131页
        5.5.2 回流村民务工或重新务农的发展选择第131-133页
    5.6 小结第133-135页
第六章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要素供需机制研究第135-170页
    6.1 流动人口家庭“居住-就业-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分析第136-148页
        6.1.1 案例地发展简况第136-139页
        6.1.2 实地调查及研究方法第139-140页
        6.1.3 受访流动人口基本状况第140-145页
        6.1.4 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及家庭生活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45-148页
    6.2 流动人口家庭生活空间分异分析第148-157页
        6.2.1 案例地发展简况第148-149页
        6.2.2 受访流动人口基本状况第149-155页
        6.2.3 流动人口家庭本地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155-157页
    6.3 流动人口家庭生活空间变迁与规划作用分析第157-165页
        6.3.1 案例地发展简况第157-158页
        6.3.2 规划文本分析第158-160页
        6.3.3 空间开发进程分析第160-164页
        6.3.4 流动人口家庭社会空间边缘化第164-165页
    6.4 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要素的供需机制失衡第165-168页
        6.4.1 流动人口家庭“居住-就业-公共服务”城镇化供需不匹配..第165-167页
        6.4.2 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受制于“竞争性淘汰”效应第167-168页
    6.5 小结第168-17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70-185页
    7.1 主要结论第170-174页
        7.1.1 流动人口家庭城乡离散向家庭城市团聚转变第170-171页
        7.1.2 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进程的城际差异明显第171-172页
        7.1.3 流动人口家庭城乡迁居影响其家庭城镇化路径第172-173页
        7.1.4 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要求必要的空间支持与规划干预第173-174页
    7.2 规划建议:面向流动人口家庭城镇化需要的规划转型第174-181页
        7.2.1 建立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城乡规划体系第174-177页
        7.2.2 以家庭发展测度城镇化质量及配置“居住-就业-公共服务”第177-178页
        7.2.3 建立生产空间与社会空间并重的规划模式第178-180页
        7.2.4 合理引导流动人口家庭再流动与迁居第180-181页
    7.3 主要创新点第181-183页
        7.3.1 完善和丰富了“家庭城镇化”的概念内涵第181-182页
        7.3.2 提出和验证了流动人口家庭“离散-团聚”规律第182页
        7.3.3 实证解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竞争性淘汰”效应第182-183页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83-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200页
致谢第200-201页
附录A:调查问卷一第201-205页
附录B:调查问卷二第205-207页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207-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外偏振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高灵敏度长波红外信息获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