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思想史论文--中国经济思想论文--现代论文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一、选题的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第9-11页
        (一)选题的背景第9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9-11页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第11-12页
        (一)理论意义第11-12页
        (二)实践价值第12页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12-13页
        (一)研究思路第12-13页
        (二)研究方法第13页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创新之处第13-16页
        (一)基本内容第13-14页
        (二)结构框架第14-15页
        (三)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二章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16-24页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来源第16-19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第16-17页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创新思想第17-18页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创新思想第18页
        (四)现代西方科技创新思想第18-19页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第19-21页
        (一)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第19-20页
        (二)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第20-21页
    三、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第21-24页
        (一)“十八大”以前:科技创新思想初显第21页
        (二)从“十八大”到“科技三会”: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中心第21-22页
        (三)“科技三会”以来: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第22-24页
第三章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4-36页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价值观第24-26页
        (一)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第24-25页
        (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第25页
        (三)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第25-26页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人才观第26-28页
        (一)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第26-27页
        (二)综合国力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第27页
        (三)要树立正确科技人才观第27-28页
    三、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道路观第28-30页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符合我国实际第28-29页
        (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优势第29页
        (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29-30页
    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体制观第30-32页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第30-31页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点燃全速发动创新驱动的新引擎第31页
        (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第31-32页
    五、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应用观第32-36页
        (一)科技创新要坚持“三个面向”第32-33页
        (二)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33页
        (三)国防建设应该坚持科技创新第33-34页
        (四)以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第34-36页
第四章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指导意义第36-43页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基本特征第36-38页
        (一)鲜明的时代特征第36页
        (二)宽广的世界格局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第36-37页
        (三)鲜明的辩证思维第37页
        (四)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赶超意识第37-38页
        (五)高瞻远瞩战略布局思维与钉钉子的精神第38页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指导意义第38-43页
        (一)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贡献第39-40页
            1.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39页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9-40页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实践意义第40-43页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第40-41页
            2.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41页
            3.奠定国强民富基础,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视阈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篇:江苏省专利密集型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