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再生颗粒活性炭的实验与机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1.1 活性炭的物理特性 | 第8-9页 |
1.1.2 活性炭再生的必要性 | 第9页 |
1.2 活性炭再生技术 | 第9-15页 |
1.2.1 物理再生法 | 第10-13页 |
1.2.2 化学再生法 | 第13-14页 |
1.2.3 生物再生法 | 第14-15页 |
1.3 电化学再生法 | 第15-18页 |
1.3.1 电化学再生法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2 电化学氧化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8-20页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1-22页 |
2.2.1 电化学反应器 | 第21-22页 |
2.2.2 电极材料的选择及电极间距的确定 | 第22页 |
2.3 活性炭的预处理 | 第22-23页 |
2.4 模拟废水的选择 | 第23-24页 |
2.5 电化学再生实验 | 第24-25页 |
2.5.1 新鲜活性炭的吸附 | 第24-25页 |
2.5.2 饱和炭的再生 | 第25页 |
2.5.3 再生活性炭的吸附 | 第25页 |
2.6 再生效果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2.7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6-30页 |
2.7.1 固相颗粒的材料学性能表征 | 第27页 |
2.7.2 液相组分的定性分析 | 第27-30页 |
第3章 电化学再生活性炭实验研究 | 第30-42页 |
3.1 工作曲线 | 第30-32页 |
3.2 活性炭填充方式的确定 | 第32-34页 |
3.2.1 分区域再生实验 | 第32-33页 |
3.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3-34页 |
3.3 再生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34-40页 |
3.3.1 电解质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2 再生时间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再生电流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 最优条件下不同化合物再生效果对比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电化学再生法稳定性研究 | 第42-52页 |
4.1再生-吸附循环实验 | 第42-45页 |
4.1.1 单位质量活性炭的再生-吸附循环 | 第42-43页 |
4.1.2 大批量活性炭的再生-吸附循环 | 第43-44页 |
4.1.3 再生前后吸附等温线的变化 | 第44-45页 |
4.2 活性炭再生前后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45-48页 |
4.2.1 单次再生前后活性炭表面形貌变化 | 第45-47页 |
4.2.2 多次再生循环后活性炭表面形貌变化 | 第47-48页 |
4.3 活性炭再生前后多孔质构表征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电化学再生机理初探 | 第52-64页 |
5.1 活性炭再生体系的确定 | 第52-54页 |
5.2 电化学再生活性炭反应机理 | 第54-55页 |
5.2.1 再生过程中有机物降解方式 | 第54-55页 |
5.2.2 电化学再生速率控制步骤 | 第55页 |
5.3 电化学再生中间产物的定性分析 | 第55-61页 |
5.3.1 紫外吸收光谱图分析 | 第55-57页 |
5.3.2 高效液相色谱图分析 | 第57-60页 |
5.3.3 苯酚电化学氧化反应途径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