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海洋真菌研究概况 | 第11-21页 |
| 1 海洋真菌的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 ·海洋真菌的研究历史 | 第11页 |
| ·亚洲海洋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我国海洋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 2 红树林木栖真菌 | 第12-15页 |
| ·红树林生境特征 | 第12-13页 |
| ·红树林真菌种类及分类特征 | 第13-14页 |
| ·红树林真菌多样性及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 3 真菌现代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数值分类法 | 第15页 |
| ·生物化学方法 | 第15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5-20页 |
| ·DNA 碱基组成(G+C mol%)分类法 | 第15-16页 |
|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16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 第16-17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17页 |
| ·脉冲场凝胶电泳 | 第17-18页 |
| ·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 | 第18-20页 |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红树林真菌的形态学观察与资源初步调查 | 第21-7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红树林真菌的检查和分离培养方法 | 第21-22页 |
| ·红树林真菌的检查方法 | 第21页 |
| ·红树林真菌的分离方法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红树林真菌的形态学鉴定法 | 第22页 |
| ·菌种保藏法 | 第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71页 |
| ·红树林不同树种可培养真菌分布情况 | 第22-23页 |
| ·不同培养基上可培养真菌的分离 | 第23-24页 |
| ·已鉴定的红树林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布 | 第24-25页 |
| ·已鉴定的红树林真菌在不同树种上的分布 | 第25-26页 |
| ·形态学描述 | 第26-71页 |
| ·子囊菌门(Ascomycota) | 第26-40页 |
| ·无性态真菌(Anamorphic fungi) | 第40-71页 |
| 第三章 红树林真菌的ITS 序列分析 | 第71-8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 ·供试菌株 | 第71页 |
| ·菌株DNA 的提取 | 第71-73页 |
| ·试剂 | 第7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1-72页 |
| ·菌株DNA 提取步骤 | 第72-73页 |
| ·PCR 扩增 | 第73-74页 |
| ·引物选择与合成 | 第73页 |
| ·PCR 体系设计 | 第73-74页 |
| ·PCR 产物检测 | 第74页 |
| ·PCR 产物纯化及ITS 序列测定 | 第74页 |
| ·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7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2页 |
| ·ITS 扩增产物的电泳图谱 | 第74-76页 |
| ·63 株ITS 测序成功菌株BLAST 结果情况 | 第76-78页 |
| ·45 株已鉴定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 第78-80页 |
| ·讨论 | 第80-82页 |
| ·DNA 提取 | 第80-81页 |
| ·电泳 | 第81-82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附录 | 第91-10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5-106页 |
| 导师简介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