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复杂储层测井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复杂储层特征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储层参数计算 | 第11-12页 |
1.2.3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 | 第12-13页 |
1.2.4 储层产能评价 | 第13-14页 |
1.3 蠡县斜坡工区地质概况 | 第14-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复杂储层特征分析 | 第18-32页 |
2.1 岩石学特征 | 第18-22页 |
2.1.1 岩性特征分析 | 第18-19页 |
2.1.2 矿物成分特征 | 第19-20页 |
2.1.3 碎屑颗粒特征 | 第20-21页 |
2.1.4 填隙物特征 | 第21-22页 |
2.2 物性特征 | 第22-24页 |
2.3 含油性特征 | 第24-25页 |
2.4 电性特征 | 第25-26页 |
2.5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26-30页 |
2.5.1 岩性-物性 | 第26-28页 |
2.5.2 岩性-含油性 | 第28-29页 |
2.5.3 物性-含油性 | 第29页 |
2.5.4 含油性-电性 | 第29-30页 |
2.6 地层水特征 | 第30页 |
2.7 原油性质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储层参数建模 | 第32-57页 |
3.1 泥质含量 | 第32页 |
3.2 碳酸盐岩含量 | 第32-33页 |
3.2.1 二元回归计算碳酸盐含量 | 第32-33页 |
3.2.2 最优化计算碳酸盐岩含量 | 第33页 |
3.3 孔隙度建模 | 第33-37页 |
3.3.1 多元回归计算孔隙度 | 第33-34页 |
3.3.2 最优化计算孔隙度 | 第34-37页 |
3.4 渗透率计算 | 第37-46页 |
3.4.1 渗透率影响因素 | 第37-40页 |
3.4.2 渗透率改进模型 | 第40-42页 |
3.4.3 核磁共振刻度流动单元指数 | 第42-44页 |
3.4.4 计算效果对比 | 第44-46页 |
3.5 地层水矿化度计算 | 第46-50页 |
3.5.1 自然电位层厚校正 | 第46-48页 |
3.5.2 自然电位电阻率校正 | 第48页 |
3.5.3 自然电位的泥质校正 | 第48-50页 |
3.5.4 环境校正后自然电位曲线计算地层水矿化度 | 第50页 |
3.6 含水饱和度计算 | 第50-53页 |
3.6.1 含水饱和度定量计算 | 第50-51页 |
3.6.2 地层因素及胶结指数 | 第51页 |
3.6.3 电阻增大率和饱和度指数 | 第51-53页 |
3.6.4 动态岩电参数饱和度模型 | 第53页 |
3.7 束缚水饱和度建模 | 第53-55页 |
3.8 应用效果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复杂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 第57-72页 |
4.1 常规交会图法 | 第57-58页 |
4.2 基于阵列感应测井数据识别流体 | 第58-60页 |
4.3 流体替换指示法识别流体 | 第60页 |
4.4 基于参数精细处理识别流体 | 第60-61页 |
4.5 基于逐步判别因子分析的模式识别法 | 第61-68页 |
4.5.1 逐步判别因子分析 | 第61-63页 |
4.5.2 模式识别 | 第63-68页 |
4.6 核磁共振构建水谱法识别流体 | 第68-72页 |
第五章 复杂储层测井产能评价方法 | 第72-82页 |
5.1 产能预测方法 | 第72-80页 |
5.1.1 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73-75页 |
5.1.2 构建产能预测模型 | 第75-80页 |
5.2 产能预测效果分析 | 第80-82页 |
5.2.1 油水产量计算效果 | 第80-81页 |
5.2.2 产能计算应用效果 | 第81-82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