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獐和黄麂栖息地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 国内鹿科动物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鹿科动物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野外调查方法 | 第12-14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影响鹿科动物栖息地的主要生态因子 | 第15-16页 |
·鹿科动物栖息地利用与选择的规律 | 第16-18页 |
·栖息地植被因素研究 | 第16页 |
·栖息地食物丰富度和分布因素研究 | 第16页 |
·栖息地人为干扰因素 | 第16-17页 |
·栖息地水源因素研究 | 第17页 |
·栖息地地形因素研究 | 第17-18页 |
2 獐和黄麂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獐和黄麂分类、分布及资源量研究 | 第18-21页 |
·獐和黄麂栖息地利用与选择研究 | 第21-22页 |
·獐和黄麂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2页 |
3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3页 |
·舟山群岛獐和黄麂种群的分布、密度及资源量研究 | 第22-23页 |
·舟山群岛獐和黄麂的栖息地研究 | 第23页 |
4 舟山群岛自然概况 | 第23-27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地质地貌 | 第24-25页 |
·气候 | 第25页 |
·生物资源状况 | 第25-27页 |
·植物与植被 | 第25-26页 |
·动物资源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1 样地及样线设置 | 第27页 |
2 痕迹识别 | 第27页 |
3 种群分布、密度和资源量 | 第27-29页 |
·文献查阅 | 第27-28页 |
·访问调查法 | 第28页 |
·痕迹数量统计 | 第28-29页 |
4 栖息地利用和生态位 | 第29-30页 |
·样方设置 | 第29页 |
·栖息地类型的划分 | 第29页 |
·生境因子的测量 | 第29-30页 |
5 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种群密度 | 第30页 |
·栖息地利用 | 第30-31页 |
·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值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64页 |
1 獐和黄麂的种群特征 | 第32-38页 |
·舟山群岛獐和黄麂的分布 | 第32页 |
·獐的种群密度和资源量 | 第32-35页 |
·黄麂的种群密度和资源量 | 第35-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舟山群岛獐的分布和数量 | 第37页 |
·舟山群岛黄麂的分布和数量 | 第37-38页 |
2 春、秋季獐的栖息地特征 | 第38-48页 |
·獐对不同栖息地类型的利用 | 第38-39页 |
·獐的栖息地特征 | 第39-43页 |
·獐栖息地利用的主成分分析 | 第43-45页 |
·獐栖息地因子季节间判别分析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48页 |
·獐对栖息地的利用 | 第45-47页 |
·獐栖息地利用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7-48页 |
3 春、秋季黄麂栖息地利用特征 | 第48-55页 |
·黄麂对不同栖息地类型的利用 | 第48-50页 |
·黄麂栖息地特征 | 第50-51页 |
·黄麂栖息地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 第51-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黄麂栖息地的利用 | 第53-54页 |
·黄麂栖息地特征 | 第54-55页 |
4 獐和黄麂种间生态位比较 | 第55-64页 |
·生态位宽度和重叠 | 第55-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四章 舟山群岛獐和黄麂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 第64-70页 |
1 舟山群岛獐和黄麂的效益评价 | 第64-65页 |
·獐的效益评价 | 第64页 |
·黄麂的效益评价 | 第64-65页 |
2 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 第65-67页 |
·獐的生存和保护状况 | 第65页 |
·獐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65-66页 |
·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 | 第66-67页 |
3 黄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 第67-69页 |
·黄麂生存和保护状况 | 第67-68页 |
·黄麂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68页 |
·黄麂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 | 第68-69页 |
4 正确处理好獐和黄麂的竞争关系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图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