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奶牛口蹄疫血清学调查及新疫苗的初步推广应用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本文部分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第一章 口蹄疫疫苗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 弱毒疫苗 | 第15页 |
2 灭活疫苗 | 第15-16页 |
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第16页 |
4 蛋白质载体疫苗 | 第16页 |
5 基因缺失苗 | 第16-17页 |
6 合成肽疫苗 | 第17页 |
7 核酸疫苗 | 第17页 |
8 可饲疫苗 | 第17-18页 |
9 重组活载体疫苗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口蹄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 病毒分离技术 | 第19-20页 |
1.1 细胞培养 | 第19页 |
1.2 动物接种 | 第19-20页 |
2 血清学检测技术 | 第20-22页 |
2.1 补体结合试验(CFT) | 第20页 |
2.2 病毒中和试验(VNT) | 第20页 |
2.3 间接血凝试验(IHA) | 第20页 |
2.4 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ID) | 第20-21页 |
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1-22页 |
2.5.1 液相阻断ELISA | 第21页 |
2.5.2 间接ELISA | 第21-22页 |
2.5.3 固相竞争ELISA | 第22页 |
2.5.4 夹心ELISA | 第22页 |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第22-25页 |
3.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2-23页 |
3.2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3页 |
3.3 核酸杂交技术 | 第23页 |
3.4 核酸序列分析 | 第23页 |
3.5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技术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口蹄疫的综合防控 | 第25-27页 |
1 控制传染源 | 第25页 |
2 切断传播途径 | 第25-26页 |
3 保护易感动物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7-41页 |
第四章 苏州地区奶牛口蹄疫血清学调查 | 第27-3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1.1 试验样品 | 第27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27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2.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第27页 |
2.2 试验操作步骤 | 第27-28页 |
2.3 结果计算 | 第28页 |
2.4 结果判定 | 第28-29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页 |
5 防控措施 | 第30-33页 |
5.1 现场调查 | 第31页 |
5.2 强化免疫 | 第31页 |
5.3 跟踪监测 | 第31页 |
5.4 完善生物安全措施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新疫苗的初步推广应用 | 第33-4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1.1 试验疫苗 | 第33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33页 |
1.3 试验试剂 | 第33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3-36页 |
2.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第33-34页 |
2.2 试验分组 | 第34页 |
2.3 免疫程序 | 第34页 |
2.4 样品采集 | 第34页 |
2.5 试验操作步骤 | 第34-35页 |
2.6 结果判定 | 第35-36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6-38页 |
4 口蹄疫三价苗免疫效果检测 | 第38-39页 |
4.1 疫苗选择 | 第38页 |
4.2 试用范围 | 第38页 |
4.3 样品选择 | 第38页 |
4.4 免疫效果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5 讨论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