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岗油区扶余油层断裂特征与成藏关系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12页 |
1.2.1 断裂几何学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断裂运动学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断裂控藏作用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页 |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3-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1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5-17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7-19页 |
2.3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9-21页 |
2.3.1 挤压隆升阶段 | 第19页 |
2.3.2 裂陷阶段 | 第19-20页 |
2.3.3 拗陷期沉降阶段 | 第20页 |
2.3.4 反转期萎缩褶皱阶段 | 第20-21页 |
第3章 构造特征 | 第21-37页 |
3.1 地震解释成图 | 第21-28页 |
3.1.1 层位的标定 | 第21-24页 |
3.1.2 构造解释 | 第24-25页 |
3.1.3 构造成图 | 第25-28页 |
3.2 构造格局 | 第28页 |
3.3 断裂几何学特征 | 第28-37页 |
3.3.1 断层平面展布 | 第29-33页 |
3.3.2 断层分级 | 第33-34页 |
3.3.3 断层组合样式 | 第34-37页 |
第4章 断裂构造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 | 第37-49页 |
4.1 断裂形成演化期次 | 第37-41页 |
4.1.1 断裂期次 | 第37-39页 |
4.1.2 断裂活动强度 | 第39-41页 |
4.2 构造演化过程 | 第41-47页 |
4.2.1 大庆长垣构造演化过程 | 第41-46页 |
4.2.2 剖面构造演化特征 | 第46-47页 |
4.3 断裂构造成因机制 | 第47-49页 |
第5章 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 | 第49-66页 |
5.1 成藏条件分析 | 第49-55页 |
5.1.1 生储盖特征 | 第49-51页 |
5.1.2 圈闭 | 第51-53页 |
5.1.3 油气运移条件 | 第53页 |
5.1.4 油气保存条件 | 第53-54页 |
5.1.5 油气成藏事件 | 第54-55页 |
5.2 油藏主控因素 | 第55-65页 |
5.2.1 生油凹陷宏观控制油藏分布 | 第55页 |
5.2.2 砂体控制油藏分布 | 第55-61页 |
5.2.3 断裂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 第61-65页 |
5.3 成藏模式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