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1-24页 |
| 1.1 脊髓损伤概述 | 第11-14页 |
| 1.2 脊髓损伤后的药物治疗现状 | 第14-20页 |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 2 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 第24-33页 |
| 2.1 脊髓损伤模型的选择 | 第24-27页 |
| 2.2 撞击性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 2.3 撞击性脊髓损伤模型的评估 | 第28-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氟芬那酸干预治疗对脊髓损伤的疗效评估 | 第33-60页 |
| 3.1 氟芬那酸干预治疗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 第34-37页 |
| 3.2 氟芬那酸干预治疗对损伤脊髓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37-56页 |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56-5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4 氟芬那酸干预治疗对脊髓损伤后外周神经及肌肉的影响 | 第60-76页 |
| 4.1 氟芬那酸干预治疗对后肢肌肉形态影响 | 第60-66页 |
| 4.2 氟芬那酸干预治疗对支配肌肉运动神经元的影响 | 第66-69页 |
| 4.3 氟芬那酸干预治疗对肌肉运动终板的影响 | 第69-72页 |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72-7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5 氟芬那酸干预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研究 | 第76-112页 |
| 5.1 氟芬那酸对脊髓损伤后继发性出血的影响 | 第76-93页 |
| 5.2 氟芬那酸对脊髓损伤后血脑脊髓液屏障影响 | 第93-99页 |
| 5.3 氟芬那酸对脊髓损伤后新生血管的影响 | 第99-103页 |
| 5.4 氟芬那酸对脊髓损伤后免疫反应影响 | 第103-107页 |
| 5.5 分析与讨论 | 第107-110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8页 |
| 6.1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112-114页 |
| 6.2 本文主要创新 | 第114-115页 |
| 6.3 展望 | 第115-118页 |
| 致谢 | 第118-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43页 |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3-144页 |
| 附录2 本文主要使用的英文缩写 | 第144-145页 |
| 附录3 BMS行为学评分 | 第145-146页 |
| 附录4 BBB运动功能评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