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列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茶树、茶树叶斑病及可可毛色二孢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 防治茶树叶斑病的化学农药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含1,3,4-噁二唑的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4 抑菌机理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1 形态学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2 生理生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3 转录组分析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4 荧光定量PCR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结语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论文设计思想和目的 | 第20-22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2.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4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2-5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3.1.1 实验仪器(器材) | 第22-23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3.1.3 供试化合物 | 第23-24页 |
3.1.4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3.1.5 供试植物 | 第24页 |
3.2 可可毛色二孢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4-29页 |
3.2.1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试 | 第24-25页 |
3.2.2 温度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3 pH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4 不同碳源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5 不同氮源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6 可可毛色二孢生长曲线 | 第29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3.3 含1,3,4-噁二唑的砜类化合物抑菌活性测试 | 第29-32页 |
3.3.1 离体抑菌活性测试 | 第29-30页 |
3.3.2 活体抑菌活性测试 | 第30-32页 |
3.4 形态学研究 | 第32-38页 |
3.4.1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32-33页 |
3.4.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 第33-35页 |
3.4.3 甲磺酰菌唑对细胞核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4 甲磺酰菌唑对细胞壁及隔膜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38-42页 |
3.5.1 细胞膜通透性测定 | 第38-39页 |
3.5.2 麦角甾醇含量测定 | 第39-42页 |
3.6 转录组分析 | 第42-47页 |
3.6.1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3.6.2 样品制备 | 第43页 |
3.6.3 总RNA提取及检测 | 第43页 |
3.6.4 cDNA文库构建 | 第43-44页 |
3.6.5 上机测序 | 第44-45页 |
3.6.6 转录本拼接 | 第45页 |
3.6.7 基因功能注释 | 第45页 |
3.6.8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45-46页 |
3.6.9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 第46页 |
3.6.10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46页 |
3.6.11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46页 |
3.6.12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46-47页 |
3.7 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 | 第47-51页 |
3.7.1 实验设计 | 第47-48页 |
3.7.2 引物 | 第48-49页 |
3.7.3 样品制备 | 第49页 |
3.7.4 总RNA提取 | 第49页 |
3.7.5 第一链反转录 | 第49-50页 |
3.7.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50页 |
3.7.7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3.8 甲磺酰菌唑对麦角甾醇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1-55页 |
3.8.1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3.8.2 引物 | 第52页 |
3.8.3 样品制备 | 第52-53页 |
3.8.4 RNA提取 | 第53页 |
3.8.5 第一链反转录 | 第53-54页 |
3.8.6 荧光定量PCR | 第54页 |
3.8.7 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55-85页 |
4.1 可可毛色二孢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55-60页 |
4.1.1 可可毛色二孢的致病性测试 | 第55-56页 |
4.1.2 温度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4.1.3 pH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4.1.4 不同碳源培养基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4.1.5 不同氮源培养基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4.1.6 可可毛色二孢的生长曲线 | 第59-60页 |
4.2 含1,3,4-噁二唑的砜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 | 第60-61页 |
4.2.1 离体抑菌活性测试 | 第60页 |
4.2.2 活体抑菌活性测试 | 第60-61页 |
4.3 形态学研究 | 第61-65页 |
4.3.1 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61-62页 |
4.3.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 第62-64页 |
4.3.3 甲磺酰菌唑对细胞核的影响 | 第64页 |
4.3.4 甲磺酰菌唑对细胞壁及隔膜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 甲磺酰菌唑对可可毛色二孢生理生化性质的影响 | 第65-68页 |
4.4.1 甲磺酰菌唑对可可毛色二孢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2 甲磺酰菌唑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 第66-68页 |
4.5 转录组学分析 | 第68-82页 |
4.5.1 RNA质量检测 | 第68-69页 |
4.5.2 测序数据质量汇总 | 第69-70页 |
4.5.3 基因功能注释 | 第70-74页 |
4.5.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74-76页 |
4.5.5 样品间相关性检查 | 第76-77页 |
4.5.6 差异表达分析 | 第77-78页 |
4.5.7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第78-79页 |
4.5.8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79-82页 |
4.6 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差异基因 | 第82-83页 |
4.7 甲磺酰菌唑对麦角甾醇合成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3-8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85-8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9-91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9页 |
6.2 创新点 | 第89-90页 |
6.3 不足及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附录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