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生物化学药物的发展现状 | 第10页 |
1.2 兽药的发展现状 | 第10页 |
1.3 多杀菌素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3.1 作用机制的概述 | 第10-11页 |
1.3.2 开发历程与主要临床应用 | 第11-14页 |
1.3.3 环境毒性 | 第14页 |
1.4 微乳剂型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 多杀菌素微乳制剂的制备 | 第17-24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17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1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2.2.1 多杀菌素高效液相方法检测的建立 | 第17-18页 |
2.2.2 多杀菌素微乳剂型配方的辅料筛选 | 第18页 |
2.2.3 多杀菌素微乳的制备及鉴定 | 第18页 |
2.2.4 多杀菌素微乳的伪三相图绘制 | 第18-19页 |
2.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微乳中载药量 | 第1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9-24页 |
2.3.1 高效液相方法的建立 | 第19-20页 |
2.3.2 多杀菌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0页 |
2.3.3 回收率的计算 | 第20-21页 |
2.3.4 精密度的计算 | 第21页 |
2.3.5 检测限 | 第21页 |
2.3.6 多杀菌素微乳剂型配方的辅料筛选 | 第21-22页 |
2.3.7 多杀菌素的微乳制备与鉴定 | 第22-24页 |
3. 多杀菌素在新西兰兔及海南黑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24-33页 |
3.1 材料 | 第24页 |
3.1.1 动物 | 第24页 |
3.1.2 主要仪器与工具 | 第24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3.2.1 兔子的给药方法和血样采集 | 第24页 |
3.2.2 黑山羊的给药方法和血样采集 | 第24-25页 |
3.2.3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兔血清中药物浓度 | 第25-26页 |
3.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西兰兔和黑山羊血浆中药物浓度 | 第26页 |
3.2.5 计算相对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2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3.3.1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6-28页 |
3.3.2 新西兰兔体内血药浓度曲线和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28-29页 |
3.3.3 海南黑山羊体内血药浓度曲线和药物动力学参数 | 第29-33页 |
4. 多杀菌素微乳注射剂对海南黑山羊体外寄生虫的药效学研究 | 第33-39页 |
4.1 材料 | 第33页 |
4.1.1 动物 | 第33页 |
4.1.2 主要药品及工具 | 第3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4.2.1 冬季多杀菌素对海南黑山羊体外寄生虫的药效试验 | 第33-34页 |
4.2.2 夏季多杀菌素对海南黑山羊体外寄生虫的药效试验 | 第34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4.4.1 药物推注结果 | 第34页 |
4.4.2 冬季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4.4.3 羊只注射多杀菌素前后的生化指标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4.5 试验结果讨论 | 第38-39页 |
5.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