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渗漏水病害产生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盾构隧道服役性状评价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软土盾构隧道接缝防水性能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渗漏水防治管理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5 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盾构隧道工程全生命期渗漏水管理研究 | 第18-28页 |
2.1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综述 | 第18-19页 |
2.2 盾构隧道工程项目动态风险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2.3 盾构隧道工程项目全生命期风险动态管理研究 | 第21-26页 |
2.3.1 工程项目风险动态管理实施办法 | 第21页 |
2.3.2 盾构隧道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动态风险管理研究 | 第21-23页 |
2.3.3 盾构隧道工程项目实施阶段风险动态管理研究 | 第23-25页 |
2.3.4 运营阶段动态管理研究 | 第25-26页 |
2.4 软土隧道工程渗漏水病害 | 第26-27页 |
2.4.1 渗漏水的危害 | 第26-27页 |
2.4.2 渗漏水的原因分析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上海地区某盾构隧道工程渗水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 第28-43页 |
3.1 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 第28-31页 |
3.1.1 基于信心指数的专家调查法 | 第28-29页 |
3.1.2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第29页 |
3.1.3 层次分析法 | 第29-30页 |
3.1.4 故障树法 | 第30-31页 |
3.2 软土盾构隧道渗漏水病害风险分析 | 第31-37页 |
3.2.1 盾构隧道渗漏原因 | 第31页 |
3.2.2 主体结构渗漏原因 | 第31-32页 |
3.2.3 耐久性混凝土控制措施 | 第32页 |
3.2.4 隧道渗漏水质量控制 | 第32-33页 |
3.2.5 表面渗水 | 第33页 |
3.2.6 接缝漏水 | 第33页 |
3.2.7 内部结构渗漏水质量控制 | 第33-34页 |
3.2.8 施工缝渗水质量控制 | 第34-35页 |
3.2.9 变形缝渗漏质量控制 | 第35页 |
3.2.10 防水层涂料施工 | 第35页 |
3.2.11 防水材料施工过程保护 | 第35-36页 |
3.2.12 新浇混凝土 | 第36页 |
3.2.13 对拉螺栓渗漏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 第36-37页 |
3.3 软土盾构隧道接缝变形渗漏水风险机制 | 第37-40页 |
3.3.1 材料劣化极限状态 | 第37-39页 |
3.3.2 结构受力及变形极限状态 | 第39-40页 |
3.4 软土盾构隧道渗漏水病害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 第40-42页 |
3.4.1 渗漏水部位 | 第40页 |
3.4.2 渗漏水流量 | 第40-41页 |
3.4.3 渗漏水范围 | 第41页 |
3.4.4 排水设施的服务效果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上海地区某盾构隧道工程渗水风险模糊评判 | 第43-59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本文渗漏水风险评估内容及标准 | 第43页 |
4.3 采用标准 | 第43-44页 |
4.4 风险矩阵 | 第44页 |
4.5 风险准则 | 第44-45页 |
4.6 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方法 | 第45-46页 |
4.6.1 单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45页 |
4.6.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45-46页 |
4.7 渗漏状态模糊综合层次评判模型 | 第46-52页 |
4.7.1 渗漏状态评估指标体系 | 第46-47页 |
4.7.2 渗漏状态判断矩阵 | 第47-50页 |
4.7.3 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 | 第50-52页 |
4.8 盾构隧道渗漏状态模糊综合层次评判案例分析 | 第52-53页 |
4.9 上海地区某盾构隧道工程渗水风险防范对策 | 第53-58页 |
4.9.1 施工前防排水处理 | 第53-54页 |
4.9.2 防水材料施工要点控制和质量检查 | 第54页 |
4.9.3 结构混凝土施工 | 第54-55页 |
4.9.4 盾构隧道防水施工 | 第55-58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