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特点 | 第13-15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 | 第15-18页 |
1.3.1 正极材料 | 第16-17页 |
1.3.2 电解质材料 | 第17页 |
1.3.3 隔膜材料 | 第17-18页 |
1.3.4 负极材料 | 第18页 |
1.4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 | 第18-27页 |
1.4.1 硅基负极材料的特征和充放电机理 | 第18-20页 |
1.4.2 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4.2.1 硅尺寸结构效应的研究 | 第20-24页 |
1.4.2.2 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 | 第24-27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实验和测试方法 | 第29-40页 |
2.1 实验试剂原料和仪器设备 | 第29-31页 |
2.1.1 实验试剂原料 | 第29-30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2 电池制作 | 第31-32页 |
2.2.1 电池极片的制作 | 第31页 |
2.2.2 电池的制作 | 第31-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2.3.1 冷冻干燥技术 | 第32-33页 |
2.3.2 喷雾干燥技术 | 第33页 |
2.4 物理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33-40页 |
2.4.1 激光粒度测试分析 | 第33-34页 |
2.4.2 X射线衍射测试分析(XRD) | 第34-35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分析(SEM) | 第35页 |
2.4.4 比表面积测试分析(BET) | 第35-36页 |
2.4.5 电阻率测试分析 | 第36页 |
2.4.6 循环伏安测试分析(CV) | 第36-38页 |
2.4.7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分析(EIS) | 第38-39页 |
2.4.8 电池循环性能测试分析 | 第39页 |
2.4.9 电池倍率性能测试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章 球磨法制备纳米硅 | 第40-60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2.1 硅的纳米化条件探索实验 | 第40-41页 |
3.2.2 材料的物理表征及电化学测试 | 第4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8页 |
3.3.1 不同大小氧化锆球磨珠条件下硅颗粒的SEM、粒度及XRD表征 | 第41-44页 |
3.3.2 不同球磨时间条件下硅颗粒的SEM、粒度及XRD表征 | 第44-47页 |
3.3.3 不同溶剂条件下硅颗粒的SEM、粒度及XRD表征 | 第47-49页 |
3.3.4 不同转速条件下硅颗粒的SEM、粒度及XRD表征 | 第49-52页 |
3.3.5 不同硅原材料条件下硅颗粒的SEM、粒度及XRD表征 | 第52-54页 |
3.3.6 最优条件下球磨硅的SEM、粒度、XRD及电阻率表征 | 第54-57页 |
3.3.7 最优条件下球磨硅的电化学性能 | 第57-58页 |
3.4 实验结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球磨法和喷雾干燥法制备硅/碳复合材料 | 第60-79页 |
4.1 前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4.2.1 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1-62页 |
4.2.2 硅/碳复合材料的物理表征及电化学测试 | 第62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78页 |
4.3.1 硅/碳复合材料的SEM和Mapping表征 | 第62-66页 |
4.3.2 硅/碳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 第66-68页 |
4.3.3 硅/碳复合材料的电阻率表征 | 第68-69页 |
4.3.4 硅/碳复合材料的BET表征 | 第69-72页 |
4.3.5 硅/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2-78页 |
4.3.5.1 电池性能测试 | 第72-75页 |
4.3.5.2 循环伏安曲测试 | 第75-76页 |
4.3.5.3 等效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 | 第76-78页 |
4.4 实验结论 | 第78-79页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