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 ·国外 | 第13-14页 |
| ·国内 | 第14-17页 |
| ·存在问题及其在本文中的解决办法 | 第17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浑河流域概况 | 第20-25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1页 |
| ·水文水资源概况 | 第21-25页 |
| ·水文条件 | 第21-23页 |
| ·水资源概况 | 第23-25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5页 |
| ·大伙房输水工程概况 | 第25页 |
| 第三章 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分析 | 第25-5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35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26页 |
| ·指标的初步选取 | 第26-28页 |
| ·偏最小二乘法(PLS)基本原理及模型 | 第28-29页 |
| ·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9-35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42页 |
|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35-37页 |
|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 第37-41页 |
| ·组合权重确定 | 第41-42页 |
| ·改进密切值法评价分析 | 第42-56页 |
| ·改进密切值法基本原理 | 第43-45页 |
|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45页 |
| ·现状年评价 | 第45-49页 |
| ·大伙房输水后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 第49-53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 第四章 浑河流域规划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分析 | 第56-74页 |
|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56-58页 |
| ·模糊多目标规划模型 | 第56-57页 |
| ·模糊多目标模型求解方法 | 第57-58页 |
| ·模型建立基础 | 第58-59页 |
| ·计算单元划分及水平年的确定 | 第58页 |
| ·基础数据来源 | 第58页 |
| ·用水户划分 | 第58-59页 |
| ·模糊多目标模型的建立 | 第59-63页 |
| ·模型决策变量 | 第59页 |
| ·目标函数 | 第59-60页 |
| ·模型约束方程 | 第60-63页 |
| ·模型参数确定 | 第63-65页 |
| ·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 | 第65-7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 第五章 提高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措施探讨 | 第74-78页 |
| ·生产用水 | 第75-77页 |
| ·一产合理用水 | 第75-76页 |
| ·二三产业合理用水 | 第76-77页 |
| ·生活用水 | 第77页 |
| ·生态环境用水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建议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 附录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