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细菌感染问题 | 第11-12页 |
1.1.1 细菌耐药性 | 第11页 |
1.1.2 细菌生物膜 | 第11-12页 |
1.2 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抗菌药物 | 第12-13页 |
1.2.2 聚合物纳米粒子 | 第13页 |
1.2.3 抗菌聚合物涂层 | 第13-14页 |
1.3 智能响应型聚合物胶束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1 pH响应型 | 第14页 |
1.3.2 脂肪酶响应型 | 第14-15页 |
1.3.3 温度响应型 | 第15-16页 |
1.4 聚合物胶束特性对药物输送的影响 | 第16-18页 |
1.4.1 表面PEG化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2 表面电荷的影响 | 第17页 |
1.4.3 粒径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 多功能聚氨酯作为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5.1 可生物降解的聚氨酯 | 第18-19页 |
1.5.2 刺激响应性的聚氨酯纳米载体 | 第19页 |
1.5.3 靶向性的聚氨酯纳米载体 | 第19-20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 第20-23页 |
第2章 负载纳米银的聚氨酯胶束的抗菌性及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 第23-37页 |
2.1 前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2.2 聚乙二醇单甲醚-二乙醇胺(MPEG-DEAM)的合成 | 第25页 |
2.2.3 MPEG-g-PU的合成 | 第25-26页 |
2.2.4 MPEG-g-PU的表征 | 第26页 |
2.2.5 MPEG-g-PU胶束的制备及表征(PUM) | 第26页 |
2.2.6 负载纳米银的聚氨酯胶束的制备(PUM-Ag) | 第26页 |
2.2.7 脂肪酶条件下聚氨酯胶束中纳米银的释放 | 第26-27页 |
2.2.8 抗菌测试 | 第27页 |
2.2.9 生物膜的培养 | 第27页 |
2.2.10 PUM-Ag胶束对生物膜的影响(SEM) | 第27-28页 |
2.2.11 溶血试验 | 第28页 |
2.2.12 细胞培养 | 第28页 |
2.2.13 细胞活性测试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2.3.1 MPEG-g-PU的合成及表征 | 第28-29页 |
2.3.2 MPEG-g-PU胶束的表征 | 第29-30页 |
2.3.3 负载纳米银的聚氨酯胶束(PUM-Ag)的表征 | 第30-31页 |
2.3.4 聚氨酯胶束的生物降解和纳米银的释放 | 第31-32页 |
2.3.5 抗菌测试 | 第32-33页 |
2.3.6 负载纳米银的聚氨酯胶束对生物膜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7 细胞活性测试 | 第34-35页 |
2.3.8 溶血活性测试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包载三氯生的PH和脂肪酶敏感的聚氨酯胶束在根除细菌生物膜领域的研究 | 第37-55页 |
3.1 前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3.2.2 聚氨酯的合成 | 第39页 |
3.2.3 聚氨酯的表征 | 第39-40页 |
3.2.4 聚氨酯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40页 |
3.2.5 包载三氯生的聚氨酯胶束的制备 | 第40页 |
3.2.6 三氯生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40-41页 |
3.2.7 抗菌测试 | 第41页 |
3.2.8 细菌生物膜的培养 | 第41页 |
3.2.9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存活率测试 | 第41-42页 |
3.2.10 包载尼罗红的胶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渗透 | 第42页 |
3.2.11 包载三氯生的胶束对生物膜的作用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4页 |
3.3.1 聚氨酯的合成和表征 | 第42-44页 |
3.3.2 聚氨酯胶束的表征 | 第44-46页 |
3.3.3 胶束在不同pH下的粒径和电位变化 | 第46-48页 |
3.3.4 载药胶束及体外药物释放 | 第48-49页 |
3.3.5 抗菌测试 | 第49-51页 |
3.3.6 抗细菌生物膜活性 | 第51-52页 |
3.3.7 包载尼罗红的聚氨酯胶束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 | 第52-53页 |
3.3.8 扫描电镜观察聚氨酯胶束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 | 第53-54页 |
3.4 结论 | 第54-55页 |
第4章 pH和脂肪酶敏感的聚氨酯胶束层层自组装多层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 第55-73页 |
4.1 前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4.2.2 自组装多层膜的构建 | 第57页 |
4.2.3 自组装多层膜的表征 | 第57页 |
4.2.4 自组装多层膜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57-58页 |
4.2.5 抗菌测试 | 第58-59页 |
4.2.5.1 细菌平板菌落计数法 | 第58页 |
4.2.5.2 活死细菌染色法 | 第58页 |
4.2.5.3 结晶紫染色法 | 第58-59页 |
4.2.5.4 抑菌圈法 | 第59页 |
4.2.6 蛋白质粘附实验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2页 |
4.3.1 空白的胶束-LBL多层膜的构建 | 第59-62页 |
4.3.2 空白的胶束-LBL多层膜的pH响应性降解 | 第62-64页 |
4.3.3 空白的胶束-LBL多层膜的抗细菌粘附测试 | 第64-67页 |
4.3.3.1 细菌平板菌落计数法 | 第64-65页 |
4.3.3.2 活死细菌染色法 | 第65-66页 |
4.3.3.3 结晶紫染色法 | 第66-67页 |
4.3.4 空白的胶束-LBL多层膜的蛋白质粘附测试 | 第67-68页 |
4.3.5 包载三氯生的胶束-LBL多层膜的抗菌测试 | 第68-71页 |
4.3.5.1 抑菌圈法 | 第68-69页 |
4.3.5.2 细菌平板菌落计数法 | 第69-70页 |
4.3.5.3 活死细菌染色法 | 第70-71页 |
4.3.6 包载三氯生的胶束-LBL多层膜的体外药物释放 | 第71-72页 |
4.4 结论 | 第72-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