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7-22页 |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7-9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二、相关概念 | 第9-11页 | 
| (一)人情、仪式性人情、随礼与人情消费 | 第9-10页 | 
| (二)仪式性人情的异化 | 第10-11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 (一)从礼物交换研究到仪式性人情研究 | 第11-14页 | 
| (二)仪式性人情的异化研究 | 第14-17页 | 
| (三)文献简评 | 第17-18页 | 
| 四、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 (一)研究框架 | 第18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五、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概述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传统仪式性人情运行的基本呈现 | 第22-35页 | 
| 一、仪式性人情运行的基本特征 | 第22-27页 | 
| (一)仪式性人情的社会基础 | 第22-23页 | 
| (二)仪式性人情的交换单位 | 第23-24页 | 
| (三)仪式性人情的交换媒介 | 第24-25页 | 
| (四)仪式性人情的交换过程 | 第25-27页 | 
| 二、仪式性人情的运行机制 | 第27-31页 | 
| (一)互惠机制与仪式性人情的运行 | 第27-29页 | 
| (二)仪式性人情运行机制的多重嵌入性 | 第29-30页 | 
| (三)仪式性人情运行机制的性质 | 第30-31页 | 
| 三、仪式性人情的功能 | 第31-35页 | 
| (一)价值功能 | 第32-33页 | 
| (二)经济功能 | 第33-34页 | 
| (三)社会功能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现代化背景下S镇仪式性人情的异化 | 第35-45页 | 
| 一、仪式性人情的异化表征 | 第35-39页 | 
| (一)仪式性人情的经济异化 | 第35-37页 | 
| (二)仪式性人情的仪式异化 | 第37-38页 | 
| (三)仪式性人情的功能异化 | 第38-39页 | 
| 二、仪式性人情异化的发生逻辑 | 第39-45页 | 
| (一)社会经济的转型 | 第40-41页 | 
| (二)现代文化的入侵 | 第41-43页 | 
| (三)农民的有限理性 | 第43-44页 | 
| (四)干预力量的薄弱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S镇政府对仪式性人情异化的治理 | 第45-54页 | 
| 一、当前仪式性人情异化的治理手段 | 第46-49页 | 
| (一)文件治理与仪式性人情治理 | 第46-47页 | 
| (二)基层文件的制定及其内容 | 第47-48页 | 
| (三)基层政府的组织实施策略 | 第48-49页 | 
| 二、仪式性人情异化治理的实践困境 | 第49-51页 | 
| (一)农民不配合 | 第49页 | 
| (二)办酒隐匿化 | 第49-50页 | 
| (三)治理不平衡 | 第50页 | 
| (四)政策执行不到位 | 第50-51页 | 
| (五)治责的相互推诿 | 第51页 | 
| 三、仪式性人情异化治理困境的生成机理 | 第51-54页 | 
| (一)乡村社会的“结构混乱” | 第51-52页 | 
| (二)农村松散的官民关系 | 第52-53页 | 
| (三)压力型体制之下的政府治理方式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内生性治理:一种当前仪式性人情异化治理的可能方式 | 第54-62页 | 
| 一、内生性治理的选择及其内涵 | 第54-57页 | 
| (一)仪式性人情治理策略的选择 | 第54-56页 | 
| (二)内生性治理及其基本内涵 | 第56-57页 | 
| 二、内生性治理的实现路径 | 第57-60页 | 
| (一)基层权力的松绑 | 第57-58页 | 
| (二)内生性组织的培育及其治理能力的修复 | 第58-59页 | 
| (三)村民参与 | 第59-60页 | 
| 三、内生性治理视角下的仪式性人情治理 | 第60-62页 | 
| (一)仪式性人情异化的治理方向、治理主体与治理措施 | 第60-61页 | 
| (二)典型案例 | 第61-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