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2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简介 | 第10-20页 |
2.1 规范场和Higgs场部分 | 第11-13页 |
2.2 Yukawa部分 | 第13-14页 |
2.3 规范场和费米子场耦合部分 | 第14-15页 |
2.4 CKM矩阵 | 第15-18页 |
2.5 标准模型的不足 | 第18-20页 |
3 中微子简介 | 第20-39页 |
3.1 中微子的发现 | 第20-21页 |
3.2 中微子质量和混合 | 第21-24页 |
3.3 中微子振荡 | 第24-27页 |
3.3.1 真空中的中微子振荡 | 第24-26页 |
3.3.2 物质中的中微子振荡 | 第26-27页 |
3.4 中微子振荡实验 | 第27-33页 |
3.4.1 太阳中微子 | 第27-29页 |
3.4.2 大气中微子 | 第29-30页 |
3.4.3 加速器中微子 | 第30-32页 |
3.4.4 反应堆中微子 | 第32-33页 |
3.5 中微子振荡参数 | 第33-35页 |
3.6 中微子质量产生机制 | 第35-37页 |
3.7 中微子μ-τ反射对称性 | 第37-39页 |
4 三荷电轻子在LHC上的产生 | 第39-50页 |
4.1 模型简介 | 第39-44页 |
4.2 三荷电轻子在LHC上的产生 | 第44-49页 |
4.3 小结 | 第49-50页 |
5 最小seesaw下中微子μ-τ反射对称性及其破缺 | 第50-66页 |
5.1 最小seesaw下中微子μ-τ反射对称性 | 第50-53页 |
5.2 中微子μ-τ反射对称性的破缺 | 第53-56页 |
5.3 重整化群跑动引起的对称破缺 | 第56-59页 |
5.4 轻子生成机制和对称破缺 | 第59-62页 |
5.5 小结 | 第62-66页 |
6 能给出θ_(23)=π/4和δ-π/2的中微子质量矩阵结构 | 第66-94页 |
6.1 方法 | 第66-71页 |
6.2 中微子质量矩阵结构 | 第71-82页 |
6.3 中微子质量矩阵含零元 | 第82-86页 |
6.4 最小seesaw | 第86-88页 |
6.5 讨论 | 第88-91页 |
6.6 小结 | 第91-94页 |
7 总结和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