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两亲性聚合物PLA-PEG-PLA的合成及对PES膜的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1 膜分离技术简介第12-15页
        1.1.1 膜分离与膜分离技术第12页
        1.1.2 膜分离过程的特点第12-13页
        1.1.3 膜分离过程的分类和膜组件第13页
        1.1.4 我国膜分离技术第13-15页
    1.2 超滤膜技术第15-17页
        1.2.1 超滤分离机理第15-16页
        1.2.2 超滤过程的特点第16页
        1.2.3 超滤膜的制备第16-17页
        1.2.4 超滤技术的应用第17页
    1.3 膜材料分类第17-19页
        1.3.1 无机膜材料第17页
        1.3.2 有机高分子膜材料第17-19页
    1.4 聚醚砜(PES)超滤膜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5 膜的改性第19-23页
        1.5.1 本体改性第19-21页
        1.5.2 表面接枝改性第21-22页
        1.5.3 共混改性第22-23页
    1.6 两亲性聚合物改性聚醚砜膜第23-24页
    1.7 聚醚砜膜的生物相容性改性第24-26页
    1.8 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6-28页
        1.8.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1.8.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页
        1.8.3 课题创新点第27-28页
第二章 实验试剂和方法第28-38页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8-30页
        2.1.1 实验试剂和药品第28-29页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9-30页
    2.2 实验方法和表征第30-35页
        2.2.1 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第30-31页
        2.2.2 膜的制备第31页
        2.2.3 两亲性聚合物的分析表征第31页
        2.2.4 膜一般性能测定第31-33页
        2.2.5 膜分离性能和抗污染性的测定第33-34页
        2.2.6 膜的生物相容性测定第34-35页
    2.3 两亲性聚合物的合成分析第35-38页
        2.3.1 两亲性聚合物的核磁分析第35-37页
        2.3.2 两亲性聚合物的红外分析第37-38页
第三章 PLA-PEG-PLA添加量对PES超滤膜的影响第38-48页
    3.1 膜的制备第38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7页
        3.2.1 膜的结构形态分析第38-39页
        3.2.2 膜表面ATR-FTIR分析第39-40页
        3.2.3 膜表面亲水性表征第40-41页
        3.2.4 膜的水通量和截留率第41页
        3.2.5 膜污染分析第41-44页
        3.2.6 蛋白质静态吸附第44-45页
        3.2.7 血小板吸附第45-46页
        3.2.8 溶血率评价第46-47页
    3.3 本章实验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PLA链段长度对PES超滤膜性能的影响第48-57页
    4.1 膜的制备第48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8-56页
        4.2.1 SEM形貌观察第48-49页
        4.2.2 膜表面红外光谱分析第49-50页
        4.2.3 膜的接触角测定第50-51页
        4.2.4 膜的分离和过滤性能第51页
        4.2.5 膜的抗污染性第51-52页
        4.2.6 膜的污染和过滤稳定性分析第52-54页
        4.2.7 膜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第54-56页
    4.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5.1 实验结论第57-58页
    5.2 问题与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致谢第67-68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2/O-MBR组合工艺参数优化及膜污染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训基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