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耦合的视角

摘要第1-15页
Abstract第15-18页
第一章 导言第18-48页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8-20页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8-20页
     ·研究意义第20页
   ·研究综述第20-33页
     ·城乡人口迁移及市民化第20-25页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第25-28页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概念及测度指标第28-31页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市民化的影响第31-33页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第33页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33-34页
     ·研究目标第33-34页
     ·研究内容第34页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第34-37页
     ·研究方法第34-35页
     ·数据来源第35-36页
     ·论文的分析框架第36-37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37-38页
   ·概念界定、理论背景及政策沿革第38-48页
     ·基本概念界定第38-39页
     ·两阶段迁移理论第39-40页
     ·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政策第40-48页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回顾与借鉴第48-62页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市民化的静态分析: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第48-54页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第48-49页
     ·基本模型第49-53页
     ·人力资本对市民化影响的分析第53页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耦合对市民化的影响第53-54页
   ·政府政策与农民工市民化选择的动态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第54-61页
     ·演化博弈原理简介第54-55页
     ·基本假设第55-57页
     ·复制动态及演化稳定策略第57-58页
     ·结果分析第58-59页
     ·数值分析第59-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三章 样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第62-78页
   ·自身特征第63-68页
     ·年龄第63-64页
     ·性别第64-65页
     ·婚姻状况第65页
     ·人力资本第65-66页
     ·社会资本第66-68页
   ·农村退出的比较研究第68-70页
     ·外出务工目的第68-69页
     ·与土地的关系第69-70页
     ·与家乡(流出地)的联系第70页
   ·城市进入的比较研究第70-73页
     ·工资收入第70-71页
     ·职业分布第71-73页
     ·进城务工的途径第73页
   ·城市融入的比较研究第73-78页
     ·余生活第73-74页
     ·自身认同第74-75页
     ·未来打算第75-76页
     ·城市感受第76-78页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需求第78-92页
   ·市民需求的概念及测度第78-79页
     ·市民需求的概念及内涵第78-79页
     ·市民需求的测度第79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需求与劳动供给第79-87页
     ·个体劳动力供给的经典模型第80-81页
     ·最低必需支出的农民工劳动供给曲线理论借鉴第81-84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民需求:改进的劳动供给曲线第84-87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需求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第87-90页
     ·理论模型的选择第87-88页
     ·计量模型结果及分析第88-90页
   ·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供给第92-104页
   ·市民供给的概念及指标构建第92-93页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93-98页
     ·工作稳定性的测度第93页
     ·模型选择第93-94页
     ·变量选择第94-96页
     ·回归结果及分析第96-98页
   ·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第98-102页
     ·工资决定理论与假说第98-99页
     ·描述性分析第99-100页
     ·计量模型分析第100-102页
   ·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测度第104-116页
   ·biprobit模型简介第104-107页
     ·单变量Probit模型第105页
     ·局部可观察的双变量Probit模型第105-106页
     ·需求可识别的双变量Probit模型第106-107页
   ·模型选择第107页
   ·自变量的选择第107-109页
     ·市民需求的影响因素第107-108页
     ·市民供给的影响因素第108页
     ·识别变量的选择第108-109页
   ·计量模型分析第109-111页
   ·不同测度方法的比较第111-116页
     ·几何平均法第111-112页
     ·指标评价体系法第112页
     ·层次分析法第112-116页
第七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第116-136页
   ·分位数回归及分解的原理简介第116-121页
     ·分位数回归方法第116-117页
     ·分位数回归的分解第117-121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分位数回归第121-127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描述性分析第121-122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分位数回归第122-124页
     ·市民化程度差异的Blinder-Oaxaca分解第124-126页
     ·进一步的分析第126-127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抑制程度差异的分析第127-134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抑制程度的概念及测度第127-129页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抑制程度的分位数回归第129-131页
     ·市民抑制程度差异的Blinder-Oaxaca分解第131-132页
     ·市民抑制程度差异的分位数分解第132-134页
   ·小结第134-136页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含义第136-144页
   ·结论第136-137页
   ·政策含义第137-141页
     ·户籍制度改革第137-138页
     ·新生代农民工居住问题第138-139页
     ·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培育问题第139-140页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培育问题第140-141页
   ·研究展望第141-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五味子乙素提取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钙敏感受体及钙蛋白酶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