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纤维沥青路面发展进程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纤维沥青路面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偶联剂表面改性纤维材料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玄武岩纤维表面改性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 第22-36页 |
2.1 原材料性能指标 | 第22-24页 |
2.2 偶联改性玄武岩纤维制备过程 | 第24-25页 |
2.3 偶联改性玄武岩纤维细观特性研究 | 第25-30页 |
2.3.1 环境扫描电镜(ESEM)试验 | 第25-26页 |
2.3.2 红外光谱仪(FTIR)试验 | 第26-28页 |
2.3.3 元素能谱仪(EDX)试验 | 第28-30页 |
2.4 偶联改性玄武岩纤维及纤维沥青常规性能评价 | 第30-35页 |
2.4.1 pH值试验 | 第30-31页 |
2.4.2 耐热性试验 | 第31页 |
2.4.3 黏附性试验 | 第31-32页 |
2.4.4 吸持性试验 | 第32-33页 |
2.4.5 离析性试验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偶联改性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常规性能研究 | 第36-49页 |
3.1 原材料性能试验 | 第36-37页 |
3.2 偶联改性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制备过程 | 第37-38页 |
3.3 偶联改性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常规性能评价 | 第38-44页 |
3.3.1 低温延度试验 | 第38-40页 |
3.3.2 弹性恢复试验 | 第40-41页 |
3.3.3 锥入度试验 | 第41-43页 |
3.3.4 软化点试验 | 第43-44页 |
3.4 偶联改性玄武岩纤维增强沥青胶浆机理研究 | 第44-48页 |
3.4.1 纤维在沥青胶浆中的分布状况 | 第44-45页 |
3.4.2 纤维与沥青胶浆的黏附情况 | 第45-46页 |
3.4.3 纤维抗拉拔性及表面沥青胶浆膜厚度 | 第46-47页 |
3.4.4 纤维与沥青胶浆的表观接触角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偶联改性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研究 | 第49-68页 |
4.1 试验方法及方案 | 第49-51页 |
4.1.1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4.1.2 试验方案 | 第50-51页 |
4.2 弯曲梁流变仪(BBR)试验 | 第51-55页 |
4.2.1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4.2.2 与低温延度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3 动态剪切流变仪(DSR)试验 | 第55-64页 |
4.3.1 车辙因子试验 | 第55-62页 |
4.3.2 黏度扫描试验 | 第62-64页 |
4.4 布洛克菲尔德(Brookfield)旋转黏度试验 | 第64-67页 |
4.4.1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4.2 黏温曲线绘制与施工温度分析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69页 |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和科研课题 | 第77-78页 |
研究生论文文献综述 | 第78-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详细摘要 | 第86-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