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燃料组件内滴状流的流动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再淹没实验研究 | 第12-14页 |
1.2.2 滴状流传热研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7-20页 |
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0-34页 |
2.1 两相流模型 | 第20-21页 |
2.2 湍流模型 | 第21-23页 |
2.3 辐射模型 | 第23-24页 |
2.4 液滴蒸发相变模型 | 第24-26页 |
2.5 模型验证 | 第26-28页 |
2.6 边界条件 | 第28-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复杂燃料组件的几何模型及网格构建 | 第34-46页 |
3.1 几何模型建立 | 第34-37页 |
3.2 网格模型 | 第37-42页 |
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定位件对棒束通道内滴状流的流动传热特性影响 | 第46-66页 |
4.1 绕丝对棒束通道内滴状流的流动传热影响 | 第46-55页 |
4.2 定位格架对棒束通道内滴状流的流动传热影响 | 第55-61页 |
4.3 不同定位件结构对棒束通道内搅混的影响 | 第61-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5 运行参数对棒束通道内滴状流的流动传热特性影响 | 第66-80页 |
5.1 系统压力对棒束通道内滴状流的流动传热影响 | 第66-72页 |
5.2 蒸汽流量对棒束通道内滴状流的流动传热影响 | 第72-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8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