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4-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2.1 问卷调查 | 第16页 |
2.2.2 体格检查 | 第16-17页 |
2.2.3 血样收集 | 第17页 |
2.3 实验室检查 | 第17页 |
2.3.1 生化指标测定 | 第17页 |
2.3.2 维生素D的测定 | 第17页 |
2.4 诊断标准 | 第17-19页 |
2.4.1 超重和肥胖 | 第17-18页 |
2.4.2 中心型肥胖 | 第18页 |
2.4.3 腰臀比和腰身比 | 第18页 |
2.4.4 高血压 | 第18页 |
2.4.5 糖尿病 | 第18页 |
2.4.6 血脂异常 | 第18页 |
2.4.7 维生素D营养状态 | 第18-19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19页 |
2.5.1 调查前质量控制 | 第19页 |
2.5.2 现场质量控制 | 第19页 |
2.5.3 实验室质量控制 | 第19页 |
2.5.4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 第19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3 结果 | 第20-29页 |
3.1 研究对象维生素D营养状况 | 第20-24页 |
3.1.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与维生素D水平 | 第20-21页 |
3.1.1.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 | 第20页 |
3.1.1.2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与维生素D水平 | 第20-21页 |
3.1.2 研究对象生活方式与维生素D水平 | 第21-22页 |
3.1.3 研究对象维生素D营养状况 | 第22-23页 |
3.1.4 不同代谢指标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 | 第23页 |
3.1.5 维生素D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23-24页 |
3.2 维生素D缺乏与心血管疾病 | 第24-29页 |
3.2.1 研究对象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病状况 | 第24-25页 |
3.2.2 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状况分析 | 第25-26页 |
3.2.3 维生素D缺乏与心血管疾病 | 第26-27页 |
3.2.4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与维生素D剂量反应关系 | 第27-28页 |
3.2.5 心血管疾病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3页 |
4.1 维生素D缺乏状况及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4.2 维生素D缺乏与心血管疾病 | 第31-33页 |
5 本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33-34页 |
5.1 优点 | 第33页 |
5.2 局限性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综述 | 第40-53页 |
1 维生素D的生物学特征 | 第40-41页 |
1.1 维生素D的结构和来源 | 第40-41页 |
1.2 维生素D在体内代谢过程 | 第41页 |
1.3 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 | 第41页 |
2 维生素D现状调查和危险因素 | 第41-42页 |
2.1 维生素D缺乏情况 | 第41-42页 |
2.2 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 | 第42页 |
2.2.1 物理因素 | 第42页 |
2.2.2 生物因素 | 第42页 |
3 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第42-43页 |
3.1 维生素D与高血压 | 第42-43页 |
3.2 维生素D与冠心病、心肌梗死 | 第43页 |
4 维生素D缺乏与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机制 | 第43-45页 |
4.1 维生素D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心肌肥厚 | 第44页 |
4.2 维生素D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第44页 |
4.3 维生素D与炎症反应 | 第44-45页 |
4.4 维生素D与胰岛素抵抗 | 第45页 |
5 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 | 第45-46页 |
6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表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健康影响因素调查表 | 第53-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