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0-12页 |
1.1.1 德勒兹哲学对于当代复杂化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2 毯式建筑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趋势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小结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 褶子理论与毯式建筑的关联性 | 第22-37页 |
2.1 褶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2.1.1 褶子理论的发展 | 第22-23页 |
2.1.2 褶子理论的定义 | 第23-25页 |
2.1.3 褶子理论的特征 | 第25页 |
2.2 建筑中的“褶子” | 第25-32页 |
2.2.1 空间的模糊性 | 第25-27页 |
2.2.2 界面的消隐性 | 第27-28页 |
2.2.3 与自然的共生性 | 第28-30页 |
2.2.4 折叠同构的形态 | 第30-32页 |
2.3 “褶子”影响下毯式建筑的发展 | 第32-37页 |
2.3.1 理论到实践——毯式建筑的起源 | 第32-33页 |
2.3.2 重复到差异——发展中的毯式建筑 | 第33-35页 |
2.3.3 流动到模糊——当代的毯式建筑 | 第35-37页 |
3 褶子理论视角下界域化的毯式建筑 | 第37-51页 |
3.1 界域化特征解析 | 第37-42页 |
3.1.1 水平性与编织肌理 | 第37-39页 |
3.1.2 生长变化的适应性结构 | 第39-41页 |
3.1.3 以程式弱化形式 | 第41-42页 |
3.2 界域化的表现方式——环境的结域 | 第42-47页 |
3.2.1 开放的系统 | 第43-44页 |
3.2.2 褶皱的形态 | 第44-46页 |
3.2.3 平滑的空间 | 第46-47页 |
3.3 界域化的形式特性——差异化 | 第47-51页 |
3.3.1 要素差异化 | 第47-48页 |
3.3.2 组织差异化 | 第48-49页 |
3.3.3 效果差异化 | 第49-51页 |
4 褶子理论视角下界域化毯式建筑的多层级一体化模型 | 第51-78页 |
4.1 广义表达——作为“城市化模型”的宏观特征 | 第51-54页 |
4.1.1 复合多层级的基础设施 | 第51-52页 |
4.1.2 城市化的动态发展结构 | 第52-53页 |
4.1.3 多维度关联的整体系统 | 第53-54页 |
4.2 层级推进——宏观层面的组构方式 | 第54-61页 |
4.2.1 点到茎干 | 第55-56页 |
4.2.2 “簇”到网格 | 第56-58页 |
4.2.3 动态网络 | 第58-59页 |
4.2.4 超越网格 | 第59-61页 |
4.3 关联——空间组织特征 | 第61-71页 |
4.3.1 动态延伸——内在关联 | 第61-62页 |
4.3.2 系统关联——去中心化 | 第62-64页 |
4.3.3 图底关联——分形排布 | 第64-66页 |
4.3.4 形态关联——重复拓扑 | 第66-71页 |
4.4 肌理——结构形态特征 | 第71-78页 |
4.4.1 体量表达——虚实序列 | 第71-73页 |
4.4.2 结构表达——层叠交织 | 第73-74页 |
4.4.3 操作表达——几何构型 | 第74-75页 |
4.4.4 平面表达——贯通组织 | 第75-78页 |
5 褶子理论视角下界域化毯式建筑多层级一体化设计策略 | 第78-103页 |
5.1 地表重构——形态组织策略 | 第78-87页 |
5.1.1 编码地形——数字建构 | 第78-81页 |
5.1.2 拟态地形——连续地表 | 第81-82页 |
5.1.3 动态地形——编织叠加 | 第82-84页 |
5.1.4 生成地形——表皮媒介 | 第84-87页 |
5.2 路径渗透——层级化的连接策略 | 第87-94页 |
5.2.1 漫游式路径 | 第87-89页 |
5.2.2 拓扑式组织 | 第89-92页 |
5.2.3 模糊性路径 | 第92-94页 |
5.3 边界模糊——互渗式的边界策略 | 第94-99页 |
5.3.1 边界化表征 | 第94-96页 |
5.3.2 密度化边界 | 第96-97页 |
5.3.3 叠层化边界 | 第97-98页 |
5.3.4 疏离化边界 | 第98-99页 |
5.4 现象体验——感知式的操作策略 | 第99-103页 |
5.4.1 现象感知 | 第99-100页 |
5.4.2 游牧空间 | 第100-101页 |
5.4.3 多重事件 | 第101-103页 |
6 褶子理论视角下当代界域化毯式建筑设计策略应用 | 第103-115页 |
6.1 国内外案例调研 | 第103-109页 |
6.1.1 国内案例:漂浮的花园——西安园博园 | 第103-106页 |
6.1.2 国外案例:交融的峡谷——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中心 | 第106-109页 |
6.2 设计实践:缝合——大连采石场废弃地再利用 | 第109-115页 |
6.2.1 背景与概况 | 第109-110页 |
6.2.2 设计策略及手法 | 第110-111页 |
6.2.3 形态结构体系 | 第111-114页 |
6.2.4 生成效果 | 第114-115页 |
7 结语 | 第115-118页 |
7.1 结论 | 第115-116页 |
7.2 局限性 | 第116-117页 |
7.3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附录A 缝合——大连采石场废弃地再利用相关图纸 | 第121-123页 |
附录B 图片及表格来源 | 第123-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