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1页 |
1.1 软米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软米的出现 | 第13页 |
1.1.2 软米产量和外观品质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3 软米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 留胚米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留胚米的出现及留胚率的度量 | 第16-17页 |
1.2.2 留胚米营养价值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留胚米加工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2.4 加工精度对留胚米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5 品种对留胚的影响 | 第19页 |
1.2.6 胚发育对留胚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留胚率测定方法及其相关性状关系 | 第21-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材料 | 第21-22页 |
2.1.2 田间种植 | 第22页 |
2.1.3 性状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2.1 留胚率测定方法比较 | 第24-25页 |
2.2.2 留胚率与粒形、千粒重的关系 | 第25-26页 |
2.2.3 胚芽软米品系间留胚率与粒形的关系 | 第26-27页 |
2.2.4 留胚率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 第27-28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8-30页 |
2.3.1 留胚率的最佳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3.2 留胚率与粒形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2.3.3 留胚率与蛋白质含量相关性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留胚原因解析 | 第30-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材料 | 第30页 |
3.1.2 田间种植 | 第30页 |
3.1.3 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3.2.1 胚结构对留胚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胚芽软米与普通品种间胚形比较 | 第32-33页 |
3.2.3 胚芽软米品系间胚形对留胚的影响 | 第33页 |
3.3 胚结构比例留胚相关性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胚芽软米留胚及食味品质稳定性分析 | 第35-4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4.1.1 材料 | 第35页 |
4.1.2 田间种植 | 第35页 |
4.1.3 性状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4.2.1 不同地区稳定性 | 第36-39页 |
4.2.2 2015、2016留胚率年际间稳定性 | 第39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4.3.1 胚芽软米留胚率及营养品质不同地区稳定性 | 第39-40页 |
4.3.2 胚芽软米黏度特性不同地区稳定性 | 第40页 |
4.3.3 2015、2016留胚率的年际稳定性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胚芽软米不同粒位间相关性状差异 | 第41-5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5.1.1 试材 | 第41页 |
5.1.2 田间处理 | 第41页 |
5.1.3 性状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5.1.4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5.2.1 粒形差异 | 第42-43页 |
5.2.2 胚比重差异 | 第43-44页 |
5.2.3 蛋白质含量差异 | 第44页 |
5.2.4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差异 | 第44-45页 |
5.2.5 支链淀粉分枝结构差异 | 第45-46页 |
5.2.6 质构差异 | 第46-48页 |
5.2.7 质构参数与胚乳化学成分相关性分析 | 第48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5.3.1 胚芽软米强势粒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优于弱势粒 | 第48-49页 |
5.3.2 胚芽软米强势粒食味品质优于弱势粒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55-56页 |